第三十一章 一掌青灯焚繁复孤散遣尽天下人(1 / 4)

“知业如幻,业报如像,诸相如化;因缘生法,悉皆如响;菩萨诸行,一切如影。”

和尚立在碑前半晌,双手合十,拜了一礼。

……

晨光氤氲淡远,在略阴的雾霭遮掩下熹微难明,唯有随着时间推移渐攀中天时,独属于夏日的娇烈才开始侵吐芳炎,灼烫大地,而那些光芒又在层层烟尘的折射下化成一连片的闷热白光,生机枯败燥热,令人无比希冀能在这茫茫天穹下寻来哪怕一枝半叶的阴凉与两三瓢深井内的冰水,来镇一镇逐渐焦干的脏腑。

然而在地处长安南郊的华严寺内,不知是这里的香火供奉格外真挚从而引得某处神佛的青眼降来神通荫蔽,还是因这座原本人迹罕至的小庙内此时同时存在的那十数道庞然凛冽、睥睨横绝的气息所致,此处反而显得更为阴冷压抑些,却全然不是天气所导致的闷燥,而是隐约透着股被尽力压制但仍过分明显的渴望情端的气势碰撞所造就的氛围。

佛堂主厅此时大门紧闭,但丝毫遮挡不住其中那些宗师名宿的气息涌动,只是不知为何,无论他们有多么着急紧张,那些气息却还是在有条不紊地散发着,从清晨直至午时,没有片刻焦虑波动,而它们的指向也都不约而同,遥遥感应着堂后那排厢房中,某一处时隐时现着微弱鼾声的房间——

而后,声音停息。

行走江湖数十载,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日不是被心头警意大响而猛醒就是被快到鼻尖或脖颈处的寒芒所惊起的杨暾,久违地感受到了自然睡醒的美妙。

就像是不经意间吸入鼻中的一股灵息瞬间温润清洗了整个大脑,自然而然地将意识从杳冥幽深处引回现世,而后通畅全身经脉脏腑,最后轻轻一挑,揉起眼皮,当正对着的木架房梁的模样映入眸中片刻后,他的神思彻底清明,感受着饱睡一场无人打扰的天仙般的舒适,就连随之而来的后背不自然的发麻与冰凉感觉都显得没那么突兀。

许是因为大战一场又身负重伤后,如此昏天黑地的一觉既醒,杨暾只觉精气饱满元气大增,沉寂之感全无,自然抖擞精神坐起身来,开始打量四周。

很平常的佛寺厢房装扮,身下的床板感触应该也不是什么名贵木料,与他所知相差无二,虽贵为华严宗祖庭与樊川八大寺之一,但这座修建于坡上的小庙内,除了供奉着此宗初代几位祖师的舍利佛宝外,却是没有其他半点值钱的物事,像那些得蒙皇恩可承天典的京城大寺所常备的什么紫檀佛龛金身玉像之类的,这里是半点不见,若说除了能一览大半坡下长安风光的胜景外还有什么堪得一提的宝藏,也就数主堂正中那座因金漆刷的过多反而失真颇严重的铜制佛像还能让那些夜访的梁上君子不至于彻底败兴而归。

当然,以上种种,均是他一个俗人的眼光所观,对于僧众来说,最宝贵的自然还是那些经书佛法,而他若是照实地嫌弃说出来内心所想,只怕是刚刚进门那这个老和尚的脸色绝然会铁青一片。

慈眉善目,双瞳泛光,袈裟之下的身躯颇为瘦削,是很稀松平常的老者形象,不过那股自内而外生发的空谷幽兰、渊渟岳峙的气度风范,如无修行过百年的深沉底蕴,是绝没有可能装扮出来的,而这正与昨夜强吸他人寿元以增长年岁因而显得格外古怪诡异的李真恰恰相反……一念及此,杨暾不由得抬眸瞥了一眼床脚处合于鞘内的鹿钟——

昨夜最后那一剑,他是如何运剑刺出,如何融贯杨氏剑法的不借内力而发出真意的法门,如何摒忘诸种功夫而纯以神乎其神的一剑接连顿破灰身与金光咒……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直方大?只是那样?杨暾有些印象,那似乎是周易坤卦中某个爻的爻辞,可自己又是怎么以那样简单平常的一剑运出那般无往不利的剑意呢?

似乎道家的一些典籍语目可以稍稍做出解释,什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啦,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啦,而且赵青遥与他初见时也说过他的剑意有种什么“上善若水”的意思,但是……直觉中那一剑似乎又不能就这般完美解释清楚。罢了,大不了这些乱糟糟的事情弄完后问问那个榆木一样的蜀山大弟子好了,说起来,也不知道昨夜他与那个沈游的胜负如何,至于沈游,好像还约过要去种豆斋看一趟的……

长安京畿华严寺主持玄净,这个名头放在过往和尚多如狗、僧人满地走的大唐,也许算不得什么如雷贯耳,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作为解开长恨剑所在秘辛的关键之人,如今前堂端坐的那些中原武林名宿,来者一半是为了长恨歌,一半便是为了他,而他对王凡与杨暾的意义自然也同样无比重要。

因此当跟着玄净和尚一起进门的王凡发觉,杨暾在看到来人后先是一声不吭十分无礼地盯了半晌,随后又迅速地将目光转向床脚的鹿钟剑,然后又转回来低头不知再沉思些什么,整个莫名其妙的过程中一言不发之时,难免心中一紧,全然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眼见着前一晚自己醉倒酣睡前明明还像个正常人的杨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