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关税(1 / 3)

「他们回不了头了,因为徐海和王直都被朝廷杀了,他们要是放下武器,也不过是等着被朝廷杀头。」

魏广德低沉着语气说道。

「杀王直,当初是朝中公义,虽然有极少数人出言反对,但是毕竟很少。」

殷士谵开口说道。

「是啊,他们理由很充分,死了那么多无辜百姓,为什么要放过这些人?」

魏广德叹息道。

「善贷,你的解决办法到底是什么?」

裕王也是轻叹一声,随即开口问道。

他想要知道的是,该如何解决倭患,而不是去分析倭寇成因,虽然分析成因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现在的情况是木已成舟,无法更改。

还忘记说了,王直就是你魏广德去监斩的。

「是啊,你有什么法子就直接说出来,我们也好合计合计。」

这时候,殷士谵也开口附和道。

不过,魏广德还是注意到屋里众人不同的表情,虽然裕王和殷士谵都急切的想要从他嘴里听到解决办法,却还是有张居正睁大眼睛看向他这里。

显然,张居正已经对魏广德想要说出来的法子有了一些猜测,只是魏广德不说他也不好确认,毕竟先前裕王都说了,市舶重开,但是倭患依旧。

「其实,不管是解决倭寇还是解决福建反贼,难题都一样,那就是防止他们越演越烈。

最初的倭寇有多少人,还都是分散成无数互不统属的小势力,可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后,特别是嘉靖三十一年起,倭寇实力就已经变成成千上万,甚至出现可以号令十万之众的倭寇首领。

要解决倭寇,就要从根子上拿出办法,那就是允许民间商人出海经商,他们有了活路,自然就不会再去沦为海盗,加入倭寇之中。」

魏广德说话的语气很平淡,可是听在裕王和殷士谵耳中却如晴天霹雳般,只有张居正露出早已看穿一切的表情。

是的,张居正猜的还是开海禁。

明朝海禁,源自朱元璋时期的政策,整个洪武年间每过两三年就有朱元璋重申海禁的记载。

洪武三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入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审之重法;洪武七年,明政府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这些都是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中国各王朝负责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下令严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诸城,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寇侵掠。

只不过,朱元璋定下海禁政策,其实并不是要闭关锁国,并不是要中断官方和民间对外贸易,他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逃到外海的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残部。

而之后的永乐皇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

因此朱元璋的禁海令只是防止临海居民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是一种临时性的军事政策,由此捎带影响到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的。

而之后的历任皇帝都没有效仿朱棣而是学起朱元璋那一套,原因耐人寻味。

不过虽然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应该遵守所谓祖制,也就是执行海禁,可是在大明朝还是有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应该开放海禁,运行民间贸易的进行。

只不过,这些有识之士大多都不清楚,公开禁止的海外贸易其实在私底下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

本来,这条利益链条在市舶的掩护下还算隐蔽且高效的运转着,但是随着嘉靖皇帝禁令的下达出现了变数。

而这一变数,却在数位巡抚、总督的高压政策刺激下愈演愈烈,最终无法收拾,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倭患。

自然,这是一些心怀野心之人在其中兴风作浪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说,魏广德都觉得,只要适当开放民间出海一途,先堵住倭寇生长的土壤,至少没有新鲜血液补充,才能从根本上剿灭倭寇。

只有给了海商一条活路,他们不前仆后继的加入倭寇群体,那么现有的倭寇会在明军的围剿下越来越少,直到全部被剿灭。

否则,为了活路,今天你剿灭一股倭寇,可同时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最后倭寇是越剿越多。

这个道理,其实和围剿福建反贼的道理是相通的。

只要不***,百姓不为了生计投身反贼之中,自然影响和波及范围就还可控,最怕的是一点火苗就燎原,那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现在倭寇如此猖獗,还有人愿意做海商,出海经商吗?」

殷士谵皱眉说道,一边的张居正也是很感兴趣的样子。

他虽然猜到魏广德想要提开海之事,但是因为他身在湖广,其实对海商的了解不多,甚至还不如他老师徐阶知道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