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万一……(1 / 2)

第1339章 万一……

王学新这种打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计算机计算出飞弹撞上“天网”的位置和时间。

其实更重的是位置,时间上只要规定相应的炮兵营在收到命令后每门炮用最快的速度打出五发炮弹就可以了……一个炮兵营三门高射炮,每门炮五发就是十五发炮弹。

其实重点不是打出几发炮弹,而是52K高射炮的射速每3秒一发,打五发需要15秒,也就是用炮弹及弹片在天网相应的部位封锁住15秒。

而在这15秒内,根据计算机的计算,飞弹大概率会一头撞进它的封锁区域。

然后王学新与众人又重新计算了一下整个过程所需要的反应时间。

计算机侦测到目标并计算出结果需要5秒。

通讯兵将数据报告给炮兵大概需要3秒……之所以会变少,是因为报告的数据变少了。

事实上报告的根本就不是数据,只有两个字“开火”。

这与之前不同,之前通讯兵需要将诸元和射高这些完整的数据通过电话告知炮兵,现在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这些都是事先设定好的。

“团长同志!”莱蒙洛科夫笑呵呵的说:“你可以这么想,巴库那套系统我们用五百万美元买的,斯大林格勒那套系统,我们也是用五百万美元单独买的,这不就行了?”

这些分散在各处的火炮怎么才能保证他们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天网”?

就算有能力组成,又如何又快又准确的做到?

否则,当敌人飞弹来袭还没准备好,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白费了?

这答案毫无疑问:需要计算机辅助给出每门炮的诸元和射高。

但计算这东西,如果对人而言提高难度就会增加时间和出错的成本,对计算机而言却基本没什么差……所以,为什么不尽可能的增加计算机的运算难度呢?

不过这拦截方式的改变会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将高炮部队的所有火炮统一在一起组成“天网”的问题。

因为这其中也有概率问题,如果毛熊愿意用更多的高射炮在需要保护的目标比如拖拉机厂前多设几道天网,飞弹“破网而入”的概率就小得多。

陈杰风说道:“这些其实很容易做到,没啥技术上的难度,就是成本增加了,咱们不划算……”

王学新一转身就找来了莱蒙洛科夫……此时的莱蒙洛科夫以及他的团队就呆在兵工厂没离开了。

她都不明白王学新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不过细想一下又有其道理:它实际上加大计算机的计算难度……计算机计算的不再是两个轨道相遇,而是高射炮有固定的轨道,飞弹什么时候能撞到高炮炮弹爆炸的那个点上。

于是从头到尾,所有的反应时间加起来就只需要13秒……之前一直以为半分钟时间完全来不及反应,现在不仅足够还有十几秒的剩余。

莱蒙洛科夫是要跟进炮侦雷达的研发进程,他的团队则是要学习炮侦雷达的操作。

接到开火命令的第一高炮营也许需要5秒的时间传递命令,毕竟有三门高炮分散在不同位置,他们要传递的信息同样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开火!”

直到这时,苏欣悬在心上的一块大石才算彻底落了下来。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设备和方法都是可行的,至于毛熊能不能拦得住那就看它自身的造化,原则上也可以说看毛熊愿不愿意投入。

如果说有什么是更复杂的话,那就是每个高炮营都要求接一部电话,然后每部电话都备一名通讯员做好准备。

众人找来找去想找出破绽,却发现这方法似乎很实用,消耗的弹药不多拦截成功率也很大。

这些高炮因为其射程有10公里,实战中又不可能聚在一起,因此会分散在处有些甚至相距十几公里。

不过听王学新话里的意思是要让他多付钱,这肯定就不乐意了。

这问题并不小,一个高炮团12门高炮,如果投入五个高炮团大概就有60门高炮。

另一个问题就是具体到飞弹时就会有两个不同的拦截方法。

但是在这时代的计算机就做不到这样了,改变一个程序几乎就相当于换了一台计算机,尤其对于炮侦雷达里运算部份的接线还是焊死不能插拔的。

这是另外一个系统,于是又要设计一台专门用于组网的计算机。

莱蒙洛科夫一听王学新这说的就觉得有道理,原本他们都没想到还会有“俯冲阶段”这个问题,却让王学新给想到了并提前找到了解决办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华夏的诚意和炮侦雷达的作用!

想到这些,莱蒙洛科夫越发对这款雷达感到满意。

这两种不同的拦截方式是不是又要两种不同的计算机运算?

这对于现代计算机来说是小菜一碟,它甚至不能说是“不同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