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演讲非常符合商业伦理,是他这么多年来看到的唯一准确的描写企业并购的佳作。
“还真是这样,米哈伊尔有点幼稚了,也许是七年来的,不,是七十五年来的惯性,让他们认为联盟中央的权威是与生俱来的,没想到被鲍里斯这样的老手,在坚固的铠甲里找出了缝隙,一击致命……”
大家很谈得来,萨默斯也不是那种一心只会钻在学术上的教授,本人和业界的来往就非常多。
这个给了阿美利加几十年巨大的压力的联盟,事实上已经结束,只剩下开一份死亡证明。
“原来是这样,看来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强硬,不能软弱啊。”罗纳德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电影院里,正在和这里的一位教授聊天。
“哈哈哈,你说的很对……”
萨默斯显然比他的两位长辈要现实的多,不相信那些书本里的经济学。他的身段也很灵活,对罗纳德这部破天荒地对银行家说好话的电影,那是非常的喜欢。
他们这些和华尔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其实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名声在普通民众里每况愈下。前几年纽约州的检察长鲁迪就成功起诉了几个华尔街大鳄,把他们关到了监狱里。
巨额的财富,民众的愤怒,少数族裔,这三条加起来,在哪里都是一种有深刻隐忧的组合。萨默斯对罗纳德这样持公允立场的电影导演,那是很喜欢的。
别看好莱坞和华尔街是犹太裔主导的,但是他们在艺术家群体里没有商人那样强势。你大可以设置种种“规则”,来规定涉及犹太人的情节应该怎么编。但是你要让主角是一个犹太人大英雄,再厉害的制片人也不能逼迫导演和演员创作出来。
事实上他们自己也不允许,这样的电影没有人会想看的。
罗纳德这部“其他人的钱”,算是比较隐晦的暗示加菲尔德是犹太裔,然后也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英雄,而是有贪吃,好色,贪婪,狡猾,等种种缺点的普通人,在极端的环境里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
萨默斯对这部电影非常喜欢,除了把电影作为课堂作业,还为商学院杂志写了一篇半是影评,半是阐述自己的经济理念的文章。主要就是鼓吹阿美利加不需要事事都在国内生产,只要坚持华盛顿共识,就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当然,这也隐含着如果你有一天不坚持这个共识……)
哈佛作为名副其实的阿美利加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他的商学院的杂志影响广泛。再加上萨默斯非常用心写的评论文章,让其他学校的杂志都有回应的冲动,纷纷向经济学和艺术教授约稿。
经济学和艺术评论,本来就是学科里门派众多,经常吵起来的两个领域。很快,全国大多数知名大学的商学院或者艺术学院,都对这部电影作出了评价。
当然,可以想象,这些评论有很大的争议,有些学院还打起了笔账。
这其中,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又不一样。
在艺术类的院系里,东海岸的自然是力挺罗纳德。除了老乡的因素以外,这部电影的剧本,还是改编自百老汇的戏剧。这是东海岸在艺术上赖以鄙视西海岸的一点点心理优势。
要论商业片,肯定是你好莱坞卖座。但是你们的演员还要以登上百老汇舞台为荣,论到戏剧艺术,能和不列颠争一争的,还是我们百老汇嘛。
这些看过大学试映场次,和影评人专场的作者,都一律称赞这部电影的深度思想性。只是有一些人认为结尾过于理想化,不如把他改编成悲剧结尾,老一代的清教徒式的工厂破产,工人全部失业,老厂长伤心死去为好。
而西海岸,则大多数称赞几位主角的演技。特别是格里高利·派克和汤姆·汉克斯最后结尾的大辩论。这两段独白简直是多年难得一见的新老男明星的正面交锋。是自从迈克尔·凯恩和劳伦斯·奥立弗两人的飙戏以后,男人对白戏的巅峰。
只有中西部的芝加哥,底特律,等地的人对电影大家批判。那里的产业工人很多,这部电影为资本家说好话太多,华尔街的人只想把工厂拆分,然后出售到亚洲去,不管工会的所获。而那些厂长也不会像格里高利·派克那样心系工人,拿了卖工厂的钱,再开始造房地产,或者搬到佛罗里达去享受。
而商学院的评论则正好反过来。
中西部的淡水派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非常欣赏这部电影里的自由贸易的精神,只有淘汰落后的产能,才能实现产业进步和全民福祉。
东海岸的it,西海岸的伯克利等咸水派经济学学派,则批评电影不顾社会公平,不顾底层蓝领的死活,是彻底的为企业家辩护……
“有争议就是好事,我们就等这试映的口碑慢慢的发酵。”
罗纳德的面前,和往常不同,放的不是影评,还是一堆商业评论和艺术评论。这部电影出手就和其他的营销不一样。
占据了智力高地的讨论空间,接下来就是让各大报纸转载,传播这部电影的奇特之处,激起普通观众的好奇心。让全美各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辩论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内容?
“罗杰·艾伯特的影评稿子在这里……”理查德递给罗纳德一份传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