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贾诩眼镜 孙策 我想上武学院(2 / 3)

:“真是太感谢主公了,我这看不清东西的老毛病了,没想到还能有恢复视力的一天。”

“举手之劳罢了。”燕绥笑道:“看文和学识渊博,就知道年轻时候是下了苦功夫的。”

“那时候家里不富裕,不舍得油灯,时常借着林家的一点灯光看书,”贾诩感慨说:“还是现在的少年郎幸福,书可以借阅,晚上有路灯,纸笔还便宜。”

“荆州学堂还都没办起来呢,”燕绥想到这个问题,微微叹了口气:“先解决温饱,来年秋收后再大力推行学堂吧。”

“主公考量周到,着农事和医药,安定民心是当务之急。”贾诩颔首:“能有口饭吃,生病有医匠瞧,百姓就安定了。”

燕绥抿了抿唇:“百姓的愿望真的很朴素。”

贾诩心道:所以这治理天下,重在权臣制衡和恩威并施管理臣子。这一点,主公真是太精通制衡之道了,而且挖掘人才无数,手下从不缺文臣谋士。这给了自己偌大的权力后,亦派过来了一个制衡的能臣——程昱。

其实燕绥远没有贾诩想得那么深沉,她只是依照在现代社会运行的规则在设置臣子的岗位罢了。

离开了颍川郡这么久,燕绥有些归心似箭了。

此时,安顿好父亲后事,家里的顶梁柱孙策依照父亲老部下程普、黄盖等人的建议,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阳城。

孙策身上有燕绥的“人才全家引进函”,在入城时出示证件后,到衙门办理了身份确认后,他们立即被一个陌生的部门给接到了阳城新城区的一座大房子面前。

“人才招待处?”孙策一头雾水:“衙门现在有这个部?”

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他倒不是怀疑胥伇的身份,毕竟他们都穿着官服,每个人身上还挂着证件牌。只是阳城这太让人太意外了……

他隐约明白黄盖将军说的到了阳城不用担心,一切有人接应是什么意思了。

“早就听说豫州繁华,果然名不虚传。”孙母环视着未来要生活的地方:“这一路过来半分战乱的痕迹都无,果然和你黄伯伯、程伯父说的一样,是个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好地方。”

夫君逝去后,她必须要为全家打算。

孙坚得罪的人不少,孙家还有不少的家资。现在家里没有了撑腰的人,全家需要在一个官府治理得公正严明的地方,才不会有麻烦。

孙权说:“儿听说豫州的汝南、颍川、陈国、沛国都是人口超百万的大郡,其中汝南和颍川最为出名。

孙母欣慰地说:“权儿好记性,你拉着弟弟妹妹们,我们进去新家看看。”

新家很漂亮,屋子整洁,花园优美。孙母命令下人们把家具、被褥等物搬进去,感觉用火烤烤湿气后就能住了。

她满意地环视一周,却发现大儿子有些心不在焉:“我儿这是怎么了?”

孙策犹豫说:“母亲,我想去学堂看看。”

“急什么,且安顿下,明日再去学堂入学。”孙母说:“不着急这一时。”

“我去看看周瑜……”孙策踮起脚,想看不远处的学堂,但眼前只有郁郁葱葱的树木。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心急。”孙母嗔道:“你要是不怕累,就去吧。”

“好嘞!”孙策一听,就跟领了急急令一样,脚底抹油地跑了。

孙母瞧着他旋风般的背影,无奈笑道:“怎么还一副没长大的样子。”

不像历史上的孙策,既要撑起江东残军,又要为父报仇的苦大仇深。孙策只是一个刚从父亲病死的伤痛中走出来的少年郎,迫不及待地要见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好友。

此时是下学的时候,孙策往校门口跑,差点撞到一个女学生。

孙策急刹车停下来,回头问:“你没事儿吧?”

女学生被孙策冲过来的速度吓了一跳,手里的纸撒了一地,人倒是没事,看着面前英俊的少年郎呆滞了一瞬,随后就如梦初醒般,立即蹲下身捡东西起来。

“我来……”风似乎要把白纸吹远,孙策连忙蹲下帮忙。

将手里的白纸略一整理,孙策将一沓纸递给了女学生。他这时候才看清纸上的东西:“封神榜?哇,你也喜欢看这个!”

“多谢你。”女学生却没有继续交谈的兴致,连忙拿过纸来,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孙策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不解地挠头:“周瑜说阳城的女学生都很热情啊,这女孩怎么这么沉默啊?”

正发着呆呢,忽然听到一声惊喜的喊声:“阿策!”

孙策听到熟悉的声音,蓦然回首,站在自己身后的赫然是周瑜:“好久不见了!”他高兴地上前,大力地抓住了周瑜的肩膀。

“怎么在这道路的中间发呆呢?”周瑜笑意吟吟地把孙策拉到一旁:“我算着日子,以为你还在路上,不然就去城门口等着了。”

“是我们提前了,母亲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