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也随之补充。
这三次雨分别是:自然的雨、自己经历的风雨、以及对风雨的见解和感受。
“途中遇雨这本是一件小事,苏轼却能因此以小见大。”
用人生的特定小事来体现人生哲学,能做到这个地步,可不容易。
秦始皇微微眯了下双目,更心动了。
女声对此也感触颇深:
【谁没经历过道中遇雨的困顿?但是有的人除了唉声叹气和发牢骚外,别的什么都没留下。而苏轼却能将其诗意地表达出来,在困境中会选择不断的坚持和超越。】
【我想苏轼他是喜欢黄州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认为自己有功业可言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黄州。】
黄州惠州儋州……噗。
刘彻尝试憋笑,但忍不住,扑哧乐出了声,脸上也随之露出一个大大的狡黠微笑。
苏轼看得还挺开。
看过之前的对比表之后,谁不知道这仨地方一个比一个离谱。
【然而再喜欢也终有分别的那一刻,宋神宗元丰七年四月一日,神宗忽然亲书手札:“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宋神宗的意思嘛,还是想用一用苏轼,但是新党势大,所以才取了这样一个调往汝州的折中法子。】
【于是就这样,在在黄州生活好好的苏轼,接到了一纸量移汝州的任命。而对于苏轼而言,这次虽是从遥远的黄州调到离都城汴梁较近的汝州,但苏轼的态度对此的态度是兴致缺缺。】
为什么兴致缺缺?汝州不好吗?
李世民不解,眉心为之一蹙。
汝州这地方不错的,在隋朝开始就是直隶州,到这个地方磨练磨练,兴许就又被启用了。
【没有官复原职,待遇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职位仍然是“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虽是改迁,然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轼的仕途命运。既然同样是当州团练副使,笑死,在黄州呆着不比去一个新地方香?】
【黄州可是在诗人命途最困窘时接纳了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四年多的时间与当地百姓朝夕共处,苏轼早已深深上眷恋这片可爱的土地。而为苏轼的黄州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的,则是这首《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归去来兮》全文陈列其上。
和之前的豪放截然不同,这词读起来又是一番全新的感受,温暖又亲切。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刘彻感受到了苏轼的不舍。
虽然没直说,但是黄州这架势俨然是苏轼的第二个家了。家里的孙子辈的,不仅不会说四川眉山的方言,反而尽楚语吴歌,只会说黄州当地的话。这哪里是眉山人啊,这分明黄州本地人的模样。
大唐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没事儿朋友串串门,喝喝小酒,这日子……
“怪不得苏轼不想去汝州,换我我也不想去。”
杜甫觉得这种日子就是他心里的理想生活状态,要是这朋友是太白兄……
唉呀妈呀,偶像天天找我串门喝酒,这也太美好了。
杜甫畅想未来,心里美的冒泡,嘴角的弧度一旦上扬就彻底压不下去了。
这小子想什么好事儿呢想得这么开心。
而李白坐在他的对面,看杜甫的表情可谓是看得一清二楚。
纳闷,我这么大个人就伫在他对面,然而他却当做没看见。
也不跟我说说,说好的是我迷弟呢。
今天的李白不高兴。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大汉
江南的父老乡亲呐,也请记得把我打鱼的蓑衣时常拿出来晒一晒。
“这黄州人看了心里得多熨帖啊。”
刘彻懒懒散散地倚在榻上,勾唇一笑。
连他看了都心里觉得热热的。
是啊,而黄州这片可爱土地上的平民百姓则是比刘彻表现得还夸张,比之夸张百倍,千倍,甚至上万倍。
“苏翁……苏翁他不想走啊。”有感性的已经开始抹起了眼泪。
光是苏轼为拯救溺婴做出的善举就值得黄州人惦念一辈子,更别提他为黄州文化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了。
而赤壁……其实真正的赤壁也不在他们那儿。
文赤壁,武赤壁,为什么有两个赤壁呢,因为文赤壁苏轼打卡了啊,没有苏轼的两词一赋,就没有黄州赤壁后来的名气。文赤壁的“文”字就是因此得来。
所以实际上,黄州最出名的赤壁和东坡雪堂,都是苏轼一个人的功劳。
因为苏轼为黄州所作出的一切,他们太想要留住苏轼了,而且这一点越是和元丰七年四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