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222 回村(1 / 2)

第二百二十二章

“相公还是不得歇。”杨尧见柳贺一卷文章才看了一半不到, 不由捂嘴笑道。

柳贺叹了口气:“我的确是劳碌命。”

自柳贺回镇江后,清风桥柳府可谓十分热闹,镇江三县的士子纷纷奔赴此地, 只为请柳贺当面指点文章。

官面上的人物柳贺是能推则推,但对待本地的年轻士子,柳贺态度却相当和婉。

读书本就不易,他当年也是接受过师长指点才一步步走到今日的, 自然不会将一心求学的士子拒之门外。

二则, 就算考虑到自己的士林名声, 柳贺也不可给人留下过于傲慢的印象。

也是因此, 柳贺想象中的每日读书、下棋、闲逛的场景终是没有实现。

不过柳贺在京中常常感受到官场上的暮气,与年轻士子在一处时,他们虽有许多空想, 朝气与冲劲却都十分充足。

遇上闲暇的时日, 柳贺则在丹徒、丹阳及金坛三县各处走动, 查探本地的农事水利情形。

南直隶是最早清丈田亩、实行一条鞭法的直省之一, 普通百姓的日子要比北方好过些,不过本地土地兼并的情形依旧严重, 尽管一条鞭法严令权贵退田, 可权贵们通过各种方法投寄的农田仍有许多。

除此之外,本地甘薯的种植也不如北方多, 百姓依然以种主粮、棉、麻等为主,但官府试种过甘薯后,因甘薯本身种植容易, 也有百姓将之种在家前屋后, 只当平日给家人尝个鲜。

柳贺各处走访自然不会穿官袍, 从来都是轻车简从。然而他走动过几日后, 却仍是被镇江府上下察觉到。

知府林应雷以为柳贺是带着皇命而来,诚惶诚恐地拜会了柳贺几回,即便柳贺耐心解释自己只是随意走走,也挡不住林应雷内心惶恐。

柳贺只能暂停了探查。

回家之后,柳贺和京中官员仍有往来,每隔几日,他便会收到张居正、王锡爵及罗万化等人的来信,他人虽在镇江,京中形势如何他依旧十分了解。

柳贺退出竞争,王锡爵却未立即被增补为阁臣,但张居正已向天子上疏称国事繁忙,确要增补阁臣入阁办事。

王锡爵却道,柳贺一退,看似王锡爵入阁板上钉钉,但柳贺若在,旁人皆知张居正属意的是柳贺,王锡爵则可用来和柳贺打擂台。可柳贺既然不争了,那上位的也并非就得是王锡爵。

王锡爵这信写得云淡风轻,柳贺却能读出其浸透纸背的愤怒之意,王锡爵为人何其骄傲,哪能容得旁人如此轻视于他。

因而在信的末尾,王锡爵直接道:“谁爱争谁争,恕我王某人不奉陪。”

万历六年没回得成的太仓老家,王锡爵终是要回去了。

柳贺:“……”

他只能感叹,他和王锡爵都是性情中人。

王锡爵写给柳贺的第一封信表露出了退意,到了写第二封信的时候,他已在信中向柳贺介绍太仓的美景美食,并邀柳贺去太仓相聚。

两地距离不远,柳贺已经在考虑了。

正如当时王锡爵劝不住柳贺,此次王锡爵有归意,柳贺同样劝不住他,两人倒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只是觉得京中此时乱成一团,及时跑路倒也不坏。

想到这里,柳贺也不由有些发笑,大明朝的官员任性惯了,他几位好友也是忍无可忍便回老家,待休过假了,就又官复原职重回朝廷。

……

因柳贺跑路,王锡爵也跑路,朝中局面一时之间有些反常。

张居正说要增补阁臣,然而遍属朝中官员,资格最老的当属潘晟,但张居正若要推潘晟入阁,张四维与申时行恐怕不会愿意,潘晟隆庆时便是礼部尚书,资历远深于张四维与申时行。

张四维是万历三年升礼部尚书后入阁办事的,而申时行则是以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的阁,入阁之后才进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可除了潘晟外,便是姚弘谟这个礼部左侍郎,其余人如余有丁、吕旻等,竞争力还不如王锡爵和柳贺,何况这二人也非张居正心目中的阁臣人选。

但不增补阁臣,便意味着张居正暂时没有归政的意思。

柳贺已离京中,此事和他关联不大,便是张居正与他来信时也只问实务,不提内阁事,柳贺便替本地士子瞧瞧文章,或去镇江街头走一走。

镇江府的书肆多开在清风桥及县学旁,午后柳贺便在书肆逗留片刻,寻一两册好书,待一卷读完,他便在纸上写下读后感,灵感迸发时,再写上一两篇文章寄给《育言报》。

柳贺离京前,张元忭曾因此事嘱咐过他几回。

……

某一日,纪娘子提议柳贺回下河村一趟,妙妙也很想去,纪娘子告诉过她,说下河村里有鸡有鸭,滚团就曾被大鹅叼着跑。

妙妙回镇江后便一直惦记着回村里,在城里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