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寨附近,还有个皇华城遗址,和夹川的神臂城一样,也是宋元战争中南宋江防工程的一部分,不过这是所有山城中,唯一的“岛型”城址。
南宋咸淳元年,忠州因为是度宗潜藩,而升成了咸淳府,把府治移到了这个岛上,并且更名为“皇华”。
不过在三峡工程中,这个只能算作边角,主要是先把要被淹没的那部分区域拿洛阳铲探一遍,具体地深入掌握了城址布局结构和沿革变迁,现在都还轮不着做。
因此基金会都没有去那个岛,而是直接继续沿江而下。
沿路经过万县,云阳,就可以抵达三峡正式的入口——奉节。
万县的历史非常久远,夏朝属梁州之地,商周,为庸国境域。春秋战国先后属于巴楚。
到了宋代,这里先后属于峡西路、川峡路、夔州路。开始成为巴蜀门户,变成“万商汇集,百舸争流”的繁华之地。
不过属于“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的,在这里只有一个武陵镇的天丘墓群,一个唐初刺史冉仁才夫妻合葬墓。
现在已经出土了东汉灰陶庖厨俑,唐代青瓷胡人武士俑,战国虎纹青铜戈、东晋龙饰石磨扇、王氏“日入千万”铜方壶等珍贵文物。
但总体来说万州在这方面的工程量不大,周至一行只在考察船上听取了文保所的大致介绍,连船都没下,不过从他们的嘴里,也了解到这个地方的重点不在文保工程,而是接纳移民。
去年国家正式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标志着三峡移民的开始。
这是一个历时十七年,迁徙移民一百三十一万的巨大工程,其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在这里周至一行了解到,最终这上百万移民里,大多数是后靠安置和本省安置,还有一些会迁到了鲁、苏、沪、浙、闽、粤等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江和沿海地区。
而处于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将计划接纳动迁人口二十六万多人,移民规模占到了渝州总量的四分之一、库区总量的五分之一,会成为三峡移民的第一移民大区。
现在当地干部个个忙到飞起,因此周至他们都不好过多打扰,听取汇报后匆匆离去。
云阳就不一样了。
云阳和万县的历史差不多,但是云阳的重要文物实在是太多了。
这里列入《全国文物分布图》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造像等文物就有一百四十五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保护单位三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六处。
而且大多都处于淹没线以下,需要抢救性发掘或者迁移。
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张桓侯庙,将实施远距离整体搬迁。
“楼台高倚凤凰山,英烈勋名未易攀。天下三分扶汉室,军中一怒释严颜。蜀江波暖沙鸥浴,楚寒风清战军闲。千古传布能重土,长留香火翠微间。”
张桓侯庙在民间被叫做张飞庙,但是其最早的名称,其实是“显忠庙”。
张飞有“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传说,据说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时,张飞正驻守四川阆中,惊闻噩耗后急令部将在三日之内挂孝出征,为关羽报仇。
部将范疆、张达不能如期复命,又惧张飞虎威,遂趁张飞醉卧之际将其杀害,并取下头颅直奔东吴,将头颅抛入长江。
当天傍晚,一老渔翁在捕鱼时捞起了张飞头颅,还有一罐黄金,梦中受张飞之托,将其头颅葬于云阳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那罐黄金,就用来邀集穷苦百姓修起了最早的庙宇。
因为张飞大义大勇,历来为百姓敬仰,这个庙修起来以后,每逢农历八月廿八张飞生辰的时候,大家都会纷纷前来举行祭祀和庙会,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与影响,文人雅士到此也纷纷祭奠,留下诗词歌赋,庙宇也一扩再扩,越来越大。
这里也是三峡上一个重要的景点,国家重点保护历史建筑,船行江上,远远就能看到雄踞在江岸的巨崖上的建筑群。
建筑群背负浓荫蔽日,万木葱茏的凤凰山、琵琶山,依山取势,层层迭起,殿宇巍峨,气势恢宏。朱楼碧瓦倒映江流,火珠鸥尾直妆蓝天。
面江庙壁上,清末著名书法家彭聚星手书的“江上风清”四个大字端严肃穆,每个大字都有两米见方,即便在长江对岸,字迹也清晰可见,足见功力。
沿着陡峭的石级一路向上,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秀美清森,幽香阵阵,让人心旷神怡。
进入庙内,则有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不过这样的格局蜀都也很多,小伙伴们都是见过世面的,对这些不大感兴趣。
但是庙里的雕塑就太精美了,尤其是泥塑的张飞造像,跃马横枪,须髯贲张,环眼阔口,和许多寺庙道观的造像不同,虽然整体比常人要大上一号,但是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