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桃树沟村往西北走大约三四里地,就是桃根村。 桃根村的地势比较高,去年发大水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村里没有什么外地人来落户。 杨大海领着苏瑾宁穿过桃根村,一直往北走,上了一个很大的坡,就到了胡三的砖瓦窑。 胡三的砖瓦窑规模非常大。 苏瑾宁走上去一瞧,这里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靠近路的地方盖了两间房子,应该是办公的地方。 房子旁边是一个大棚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已经烧的好青砖。 目之所及处,圆椎形的烧砖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她数了一下,竟然有八个。 几十个工人进进出出,正在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古代没有机器助力,粉碎、过筛、翻泥、制坯、装窑、烧窑、出窑等所有的工序都是由人力完成。 前世的时候,由于现代化机器的运用,很多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于是,坚持传统技艺的手工艺人受到了大家的敬重。 她也不例外。看到手工劳作的人员不由自主便生出一种庄重之感。 “胡叔,有客人呢!您先忙,我带人来看看砖!” 苏瑾宁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听得耳边杨大海正在跟人打招呼。 她忙收回思绪,朝对面的胡三点了点头。 “大海啊!挺旺的嘛,又有人找你爹盖房子了!” 胡三笑着和他们打招呼,热情地把他们让到了屋里,脸上还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 苏瑾宁却被吓了一跳,这个胡三的嗓门也太大了,说起话来比别人吵架的声音都大。 “是咧!胡叔,十五万块砖,八万片瓦,我哪天来拉?” 杨大海没有客气,单刀直入,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 “大侄子,你来得不巧啊,没砖!” 胡三有些歉意地说起来由。 原来,十天前,县衙突然派了人过来,征用了他的砖瓦窑,生产一种特殊规格的砖瓦,用来给修筑的堤坝进行加固处理。 听说堤坝修筑好后还要把青弋河上的桥身进行加固,因而,用的砖量非常大。 胡三的窑早在三天前,就开始全面烧制这种特殊规格的砖了,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办法再烧别的砖。 “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杨大海有些失望,胡三砖质量好,这是公认的,虽然比别的砖瓦窑烧出来的砖贵了一些,但用的人还是趋之若鹜。 另一方面,如果是县衙征用砖瓦窑,不可能只征胡三一家的窑,有可能附近的窑全部都被征了去,那苏家的房子只能缓一缓了。 他用询问的眼神望向苏瑾宁,却发现她正神游天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此时苏瑾宁确实思绪不知道飞到了哪里。 县衙突然开始对堤坝进行加固,而且要修桥,再加上桃花镇处在南北交通要道上,从理论上来讲,这里是南来北往的货物最好的中转站。 只要把水患治好了,水不来捣乱,那么桃花镇就能发挥地理优势,成为南北中转站…… 朝廷是不是也意识到了这个呢? 她的心“怦怦”地跳着,这可是巨大的机会呀,可要牢牢地抓住了! “宁娃,宁娃!” 苏瑾宁正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突然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 她急忙收了思绪,答应了一声。 “宁娃,刚才胡叔说暂时烧不了砖了,但是他手里有一批别人订的砖不要了,问你要不要?” “哦,哦!” 苏瑾宁有些不好意思,刚才一直开小差,竟然不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真是该打! “要啊,能用就行!” 她家要盖房子实在是迫在眉睫,不得不盖了,这会子有砖当然要要呀! “小妮儿,我手里现有的这批砖原来是县城程家订的,砖的造价要高出一般的砖,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又不要了,如果你要的话就按优惠价给你,不过要一起吃下,不散卖!” 胡三对着苏瑾宁说道。 “多少货?价格怎么样?” “二十五万砖,十二万瓦,砖价格一文十块,瓦一文六片。” 苏瑾宁转头问杨大海道:“这些量没问题吧。” 杨大海心里突突直跳,这批货数量太大了,用不完呀! “宁娃,你家两处房子加一起,撑死了只能用掉十八万砖,剩下的太多了,全浪费了!
第111章 桃花镇是南北货物最好的中转站(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