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9 章(2 / 2)

医汉 春溪笛晓 1692 字 2024-01-02

是天子脚下,出头机会远比别处要多。

除非这几个年轻人深信只要跟着霍善就有极大的可能在御前大放异彩。

想到霍善把他爹霍去病都给薅来了,诸葛亮也就不再纠结几个青年人的事。

年轻人好啊,年轻人脑子灵活,年轻人能多干活。

诸葛亮带着几个年轻人着手翻阅江夏郡的籍册文书,争取能通过历年的人口、田地、物产记录全面了解整个江夏郡的情况。

太守的主要职责是治民、决讼、检奸、进贤,而汉代的太守还要兼领军务。

霍善上任头一天哪都不能去,得在府衙中等着底下的官吏前来拜见他,还要筛选自己需要的掾吏人选。

好在霍善刚经历了

() 为时不短的长途奔波,所以也没有马上往外跑的渴望,而是兴致勃勃地把他家太守府的前堂和后衙都溜达了一圈,了解自己接下来的居住环境。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年霍善都可以待在这边不挪窝。

因为汉代地方官员还没有严格地执行后世的流官制,地方官员“久任”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定程度上鼓励官员在自己负责的郡县之中深耕。

当地方吏民都知道这位长官会长久地待在当地,一般不会有“人走政废”的情况发生,自然更能树立郡守的威严。

当然,官员久任也不是没有坏处的,坏处就是官员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容易变成地头蛇,带着举郡上下一起欺瞒朝廷。

所以刘彻时不时会派点绣衣侍御史之类的“天使”到处溜达,看看有没有官员暗中搞欺上瞒下的操作。

刘彻还计划着把整个大汉分作十来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刺史。

刺史刺史,专门刺察不法官吏的。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直接治理百姓,而是在自家刺史部里到处溜达,抓同僚小辫子背刺同僚。

这样朝廷要抓地方吏治,只需要找刺史过去开会就可以了,不用把天下郡守全喊到长安去,省了许多车马费。

只能说皇帝和官僚常年都在斗智斗勇,只有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是最安稳的,无论哪边玩脱了往往都只能打出大家一起完蛋的结局。

霍善这位小太守,说不准可以当到他爹把南越劝下来种茶叶呢!

前提是刘彻没提前把他们父子俩召回去。

霍善认真摸清了太守府的情况,让他师弟帮他从井里捞了个东陵瓜去跟诸葛亮他们分享。

这瓜包甜!

就这么小半天的功夫,霍光他们这几个小年轻明显已经被诸葛亮折服,不仅一口一个“先生”,还自发地分活干,所有人面前都堆着山那么高的籍册和文书。

还挺努力的!

霍善挨个给他们送瓜。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工作效率高,诸葛亮面前反而是文书最少的,至少霍善走过去的时候,那些堆起来的文书没有把他挡得严严实实。

霍善给诸葛亮送上最大的一块瓜,还跟他分享东陵瓜的来历。

大秦不努力,大秦的东陵侯要靠卖瓜为生咯!

大汉不努力,不知以后咱们的王侯公卿以后都可以干嘛!

是时候让所有人闲暇时多学一门手艺了,来报我们墨家的学习班吧!

霍光:“……”

苏武:“……”

司马迁:“……”

不至于,真不至于,我们多干活还不行吗?

几个小年轻吃瓜的速度都不由自主加快了。

诸葛亮也是听得一阵沉默,大汉式微,天下黔首流离失所、遍地饿殍,那惨况绝非活在太平盛世中的人能想象的。

到那时候王侯公卿能做什么?这些身份还是有用的,至少他们的脑袋没少悬在城门上供人嘲弄。

就像这东陵瓜一样,若是种瓜之人没当过大秦的东陵侯,跑去他那买瓜的人兴许便没有那么多了。

诸葛亮轻轻叹息一声。

霍光不由追问:“先生何故叹气?”

诸葛亮没法把汉室倾塌、曹魏篡汉之事与霍光他们讲,只能说道:“没什么,只是觉得我们府君的话发人深省而已。”

突然被夸的霍·四岁小府君·善已经把自己那块瓜啃了一大半,闻言抬起头来惊奇地看向诸葛亮。

发人深省?

什么发人深省?

霍光闻言也转头看向自家小侄儿,赫然发现……他脸蛋上沾着颗甜瓜仁。

霍光默不作声地拿起旁边的巾子,细心地替霍善把唇角和脸蛋擦得干干净净。

诸葛亮看着叔侄俩的相处,沉甸甸的心绪也放松了不少。

他在霍善的催促下拿起自己面前那片东陵瓜尝了一口,只觉果然比自己吃过的所有瓜都要甜。

李医家他们说得对,既然是来养病的,理当稍微放下心中那些时刻记挂着的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