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6 章 不忘初心(2 / 6)

,从粱沟过,形成蒗荡渠。这条水路在后世被称为汴水,以前其实是没有的。

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鸿沟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后形成的运河水路相对笔直,非常省事。

这一段汴渠,在晋朝时期渐渐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为了通济渠。

秦王政看着舆图点头:

“蒗荡渠只需经过些许修缮,便能作为运河使用。比之鸿沟原本的路线,确实方便不少。”

扶苏又往北指了指:

“过大河后,朝北还有不少河流。”

黄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对较大的河流,基本都为海河的水系,地处华北平原。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北征,足足修过四条运河

先是白沟联通朝歌以南的黄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游的水路,汇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汇处修一条平虏渠,往北联通泒水。

之后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达更北端的潞河。

最后自此地往东修建新河,深入辽宁的葫芦岛市所在区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运河连起来,基本就是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运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线已经凑齐。

南边是吴王夫差修的江南运河,中间是汉明帝修的汴渠(通济渠),西边是黄河河道,北边是曹操修的三段运河(永济渠)。

全是捡现成的,疏通疏通,扩张一下河道规模,就成隋炀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后被张冠李戴成了京杭大运河,隔空抢走忽必烈的功劳。

事实上忽必烈那条京杭运河没走汴水,他觉得太绕了。他需要的是直接贯通南北,而不是往西绕去洛阳长安再往北。

毕竟元朝和隋朝不一样,隋朝都城在长安,元朝都城在燕京。

所以他从江南运河的北端淮安直接往北修,取了一条新河道,省去中间的绕路。最后连到了曹操的第一条运河那边,避开了第一条的白沟,继续往北抵达燕京。

扶苏指了指海河水系的那几条河:

“若是要走河道往辽东运粮,这几条河必须建造运河打通。”

走陆路运粮耗费太大了,陆路远不如水路好走,运粮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不仅是时间成本的问题,还有这么运粮太耗费人力了。

之前说过,运粮的时间越长,消耗的粮食越多。毕竟运粮士兵自己也要吃饭,有时候夸张起来十份粮食,运粮兵自己要吃掉九份,顶多一份能送到目的地。

走船运就不同了。

船运可以装更多的粮食,比车辆的装载能力强得多。一次来回不仅能因为时间缩短而减少粮食消耗,还能多运许多倍的粮食抵达边疆。

而且,抢船上的粮食可不如抢陆上的粮食容易。首先敌人得会凫水,然后敌人得有船,最后敌人还要能成功攻上运粮的大船。

不像陆地上的运粮车,轻轻松松就抢走了。

秦王政看着扶苏画出的几条运河道路,眉心微蹙。

航运确实比陆运要好得多,只是要修的河道太多了。这几段不像之前都有人修过,只要在基础上疏通扩建一下即可。

重点是,大秦现在还没有出征东北的想法。

扶苏则道:

“不着急现在就修,先规划好路线。等日后腾出手来,再修也不迟。”

辽东之外还有一些游牧部落,虽然不足为虑,但也要防备他们突然犯禁。有了往东北走的运河,打起仗来运粮就能事半功倍。

大秦如今富有四海,要考虑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支援的效率。不像以前只有一亩三分地,随便几条路就够用了。

秦王政眉头舒展:

“不错,且先

记着。待驰道修好,便可腾出手来修运河了。”

之前他们承诺了替南越修灵渠。

不过因为南越顺利归附大秦了,灵渠就没有那么急迫。上辈子着急修灵渠是为了攻打百越,现在没了这个动力,灵渠可以慢慢修。

秦王政预备着等驰道修完,再在修灵渠的时候顺便把北边的运河一起修了。

太子说的对,一次性不要干太多的事。

现如今长城在修、驰道在修、玄宸宫在修、骊山陵也在修。再加个运河,庶民真的会活不下去造反的。

所幸目前骊山陵里都是征发来的罪犯,不算在徭役之中,与庶民无关。

秦王政盘算了一下庶民的承受范围,遗憾如今大秦的男丁还是太少了。

可这么少的人口,想要养活也不容易。

目前还没有进入战后的人口-爆发期,国内粮食暂且够吃。等人口-爆发后,那就要头疼粮食产量的问题了。

西域的商队来往西方时已经开始偷偷夹带粮食回来,搜罗新作物的重点也放在了寻找更高产的良种。

可惜良种难得,西方自己似乎也不怎么吃得饱饭。

使者缭听闻了王上的烦恼,忽然一拍脑袋。

“良种吗?其实我隐约听骆越人说过几句。在他们的地界里,好像有一种稻谷挺丰产的。”

骆越地处越南,湿热的气候让那里物产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