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章 北击匈奴(3 / 6)

守也不错。

东边的事情暂且不提。

始皇翻开从上郡送来的奏报,泰山封禅之后,蒙恬就回上郡继续抗击匈奴了。

这次开战的目的是为了夺回河南地(河套地区),这里水草丰美,地域广阔。而且因为气候的原因,十分适宜马匹的繁育。

再加上河套平原位于游牧和农耕的交界地带,是塞外作战时极佳的转运场所。这里甚至还能搞耕种,便于士兵戍边时屯田,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给自足。

这么优势的地理为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匈奴想要,秦赵也想要。

可以预见哪怕彻底解决了匈奴,以后有别的游牧民族迁徙过来了,也会为了河套和大秦开战的。

所以这次蒙恬趁着夏季猝然发兵,联合李信等将领一同切断匈奴后路,抢回了河套之后。也顾不上论功行赏,而是立刻开始整顿人马修建长城。

蒙恬送来的奏报就是来问陛下要粮要苦力的。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曾经将版图扩充至阴山山脉,在土默川平原的东部设置了云中郡。

但大家都知道,云中距离河套还远呢。后续在它隔壁设置的九原郡才和河套挨着,在河套正北边,是单独凸出来的一块。

九原南边的河套并没有被赵国吞并,而是整个凹进去的,依然在匈奴手里。

直到后来蒙恬北击匈奴,才把这里抢到了手。

因此河套边缘的长城要从无到有地修起来,不像其他长城一样可以借助原有的长城只做修缮和链接就行。

即便修

() 长城也不能一劳永逸(),也总比无险能守要强。只是这段长城还挺长的(),修起来恐怕要废不少功夫了。

扶苏便提议,以河套的丰饶土地作为诱饵,吸引愿意换地的庶民前往那里定居。这样一来,河套地区新置的44县就不缺常住人口了。

而大秦本来就有徭役制度,修长城的民夫可以就近征发,不必千里迢迢从其他郡县调人过去。

周围的几郡再支援一点民夫,人就够用了。

扶苏指了指燕地:

“同样是边郡,燕地苦寒,河套却有良田。中原的庶民当然不肯迁去边塞,唯恐被匈奴袭击,但从其他边郡调人就不同了。”

在原本的燕地待着也会被匈奴侵扰,还没有良田可种。既然如此,还不如答应去河套呢。

至少河套刚刚大败匈奴,比这里安全得多。

至于被调走的边郡会不会缺人,那倒也不至于。

北边那一排的郡人数挺多,每个郡抽调一些人,再从陇西等和河套相邻的郡迁一些过去,影响不大。

各郡的这点损失很快就能从更靠内的郡里补回来,而且过两年人口-爆发,就更不缺人了。

扶苏其实挺想给燕人都挪个窝的,不让他们继续留在家乡折腾。

燕地的游侠风气一时半会儿消不掉,多迁点人走、把人群打散之后互相融合,或许能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惜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轻易使用。

始皇帝之前才解决了各地郡属的官职任免,一扭头又有个河套地需要他烦心。幸好河套被直接并入了南边的北地郡,郡守不用安排了。

但一个郡属需要的人手,哪有四十四个新县城需要的多?除却县城之外,下面还有乡、亭、里等等一系列职位的空缺。

吞地盘一时爽,人手不足就高兴不起来了。

得亏始皇帝上辈子经历过一次这件事,再次处理便显得越发游刃有余。一条条政令有条不紊地传达下去,河套平原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了下来。

蒙恬抢地盘的时机也是够鸡贼的。

匈奴人即便不擅长种地,有现成的良田在也不至于一点都不种。就是种地不如中原的农人好而已,收成还是有的。

以前河套都是他们匈奴人的地盘,哪里想到今年会易主?

之前蒙恬特意跑去参加了泰山封禅,故意给匈奴露个破绽想等他们打过来,以逸待劳。

结果河套这里的匈奴部落压根不上当,一个两个都老实待在原地种田。

想来也是,其他地区的匈奴部落没有良田可种,只能趁着天寒地冻去犯边抢粮食。河套这里的匈奴过得没那么惨,也就不着急打仗了。

还是种粮食比较重要。

蒙恬钓鱼失败也不气馁,他们要种田就让他们种去。蒙恬自己不断操练士兵,积攒粮草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今年的夏季,趁着作物已经种好,不怎么需要照顾打理的时候,立刻发兵攻打。

() 打下河套后就是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了,可以顺势安排老农接手。不仅能趁着成熟前悉心补救一番,看看是否可以将产量提一提,还能在接下来的秋季直接收获入库。()

这可是白捡的收成!

?无字惊鸿提醒您《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以前都是匈奴趁着秋收南下抢粮食,哪有中原反过来抢匈奴的机会?

况且河套地也不止有粮食,这里还是马匹牛羊等畜牧业的优势区域。匈奴人很爱在这里搞养殖,被打跑时可顾不上这么多牛羊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