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汤药给丢了出去,他才不要回去喝药。 秦王政放下药盏,大步追了出去。仗着自己身份地位更高一筹,远远就喝令侍拦住太子。 扶苏逃脱失败,被场抓住。只能睁睁看着父亲三两步走过来,把他拎回了殿内。 史官默默记录了一笔——某某月某日,太子为逃避喝药,悄悄将补身汤药奉给王上。被王上察觉,追出殿外,捉之。 父亲的强压下,扶苏不情不愿地把自己的药喝了。 又是逃避喝药失败的一。 闹剧结束,父子二人重恢复端庄沉稳的姿态,继续坐殿中议事。 秦王政对儿子提议的焚书很感兴趣: “此举虽好,却容易引起百家学子的反抗。” 扶苏心说道理父亲都懂,上辈子不还是强硬地施行下去了。 焚书质上是个政治作秀,向下人展统一思想的决心。否则堂堂始皇难道还做不到迂回的手段把书籍处理掉,尽量控制消息的扩散,避免舆论风波? 不过这一世的情况不了。 扶苏问道: “父亲以为,该如何操作?” 秦王沉吟: “有长安学宫,不好公焚书禁绝百家学说,否则是自相矛盾。” 扶苏接下话茬: “而除学宫外,其余地方最好还是不再有百家学子私下进学为好。” 秦王颔首表示认: “要寻个其他借口行事。” 父子俩对视一,明白了彼此的意思。 民间藏书多有错漏,自该收回书册进行销毁,避免错误继续传播。 且有些书籍的内容是假借百家中某一派的学说,实则宣扬自己的歪理论调。对应学派的学子要是看了那些书,能被气厥过去。 比如有人自称是儒家弟子,写了一儒家思想的书籍。结果翻书一看,内容全是忽悠人裹小脚的,质是个批了儒家皮的邪说。 秦王要销毁这些不恰的书籍,自可以光明正大地销。任谁也说不出个不对来,除非你能证明你的书有错漏、也不是歪理邪说。 从各家搜罗书籍容易得罪人,找这个借口就好得多。 官员可以说书籍都被送去了长安学宫,由各派的领头人辨认是否是正确的书籍。辨认都是百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每家出好些个人,总不能说他们的判断有误吧? “如此一来,便可顺理成章地将下藏书收归长安。” 具体留下哪些书,都是秦国说了算。 可以留一些粗浅的书籍任由人带回去,再邀请一些手握高深书籍的人长安这等文风圣地定居。 这么做办法把所有书都给销毁掉,但却能向下人传递一个讯号—— 「只有长安学宫才有正确的书籍,地方上的那些假不好说。若还有漏网之鱼,恐怕就是不敢送去长安让人辨认的邪书,不可学习。」 拥有藏书的就多为六国贵族,早被秦国筛了一遍了。剩下的,民间藏书不会太多,再销毁一波那就更少了。 扶苏之前就提议把长安之外的百家教学定性为不靠谱的野路子学问,焚书之策便可将这一点根植入下人的心中。 上辈子父亲为焚书之事饱受世人的抨击,扶苏为此万分恼火。 今日他着众臣的面率先提议焚书,便是再有人见不惯此事,也该来辱骂他,而非他父。 扶苏绝不肯让父亲身上留下任何污点。 臣子确实为太子提议的焚书大为震惊,毕竟此前太子表出来的都是宽仁。封禁思想的焚书举措,感觉和他的画风不是很搭。 听着僚们的窃窃私语,李斯只想冷笑。 说什么太子不搞封禁思想,不过是这群人看透而已。 官学里只能学太子想让庶民知道的百家内容,看似是包容各派了,其实还不是控制思想那一套? 别人是强硬手段不许你学别的,他是委婉手段让你只能学这个。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更高明更隐晦了一点而已。 不过李斯可不会提醒僚们。 僚们看不透,说明他们不如自己聪明啊。果最懂太子殿下的还得是他李斯,活该他官运亨通。 李斯得意地哼着小调离了。 半个月后,程祭酒收到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