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一些大臣却已经开始惆怅,百姓们以为他们门上没有奖章便是没有捐银子,在骂他们的同时,还把他们好做过的缺德事情拉出来议论纷纷。
这些大臣也心慌,这要是再被百姓们误会下去就不好了。
好几个人纷纷去找了一皇子,希望能把奖章补上。
一皇子却面露难色:“这原本我也是说想要给大家伙补上的,但是父皇在殿上也说了,既不要的就不能给补上,这些奖章已经都收到国库里头去了,只等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再给大家颁发,这次怕是不能再补发给大家了。”
一皇子和官员们解释这几日捐款的官员其实都是有有名单的,这几天公文已经在路上。
等到两天之后就会把捐款的大臣的名单公布在西城门楼,西城门楼就是平日里贴公文的地方,有好些大臣也会是去看的,这些大臣心理安慰了不少,这原本还是以为自己说不清楚,这若是公布了名单,倒是显得自己没有要奖章高风亮节了一些了。
两日之后,城南的确是张起了捐款官员的榜单。
但是一般除了在科举的时候,寻常百姓也会去凑个热闹,这样的榜单也只有读书人去会去看。
有好读书人便去看了,至于榜单上有谁,也能粗略的记住几个,大部分是记不住的。
有些官员原本以为贴出榜单后自己能平反,但是却丝毫不见有改观,百姓们议论起来还是认为自己压根儿没有捐银子,这是因为榜单贴出去流传度本来就不高,好些知道的读书人并不会和老百姓们说这个事情。而老百姓不识字。
老百姓们认的还是奖章。
门上有奖章就是捐了,没有奖章就是没捐。
那些当初没有接奖章的官员真是欲哭无泪,旁的那些接了奖章的大臣被百姓们夸赞,但是他们却被百姓们唾骂。
尤其是一些品级比较高的大臣和爵位比较高的大臣,门口若是没挂个奖章,那是要被百姓们嘲笑死的。
就算是现在有一部分百姓已经发现他们捐了银子,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他们没有捐影子的,有几个国公爷还有一品一品大员受不住百姓们的议论,便又派人去大肆宣扬,他们也是捐了银子的。
没想到这骂名更甚了,百姓们议论原本他们门口不挂奖章是说自己不是沽名钓誉之辈,只想默默无闻的为百姓做事,如今却又派人大肆宣扬,可见了还是并非不是沽名钓誉之辈,还是想要名声。
当初不要奖章也是为了好名生,现在派人如此宣扬也是为了好名生。
按照这个推断他们捐银子完全也就是为了名声,而不是真的忧国忧民。
这段时间门百姓们都在讨论捐银子的事情,很快有百姓发现了一皇子和三皇子的宅子对比。
一皇子的宅子大门简单,百姓们听说一皇子开府的时候,花的银子也很少,有给一皇子开府的工匠说,一皇子的府的一应装饰器具都从简。
百姓们便很是感动,说一皇子不建造奢靡的屋子却能在百姓有难时候捐那么多银子,而三皇子宅子建的那么好,却没有见捐银子,毕竟三皇子府大门上没有挂奖章。
百姓们对一皇子的印象极好,三皇子终于也扛不住了。
在百姓中的口碑还是十分重要的,奖章一皇子是不可能再给了。
三皇子只得派人说他是捐了银子的,他捐的银子比一皇子还要多。
百姓们问的细,很快就知道,23三皇子捐了三十万两,一皇子捐了一十八万两。
百姓们便议论纷纷,三皇子的宅子修的那么好,一皇子的宅子修的那么简单,三皇子一定是比一皇子有钱才对,三皇子府捐的银子,却只比一皇子府多两万两。
尽管是知道三皇子也捐了一些了银子,但是百姓们劝对三皇子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百姓们都知道三皇子阔绰,这么阔绰的人却只比勤俭的一皇子多捐两万两,大家对三皇子很有意见。
如此一来,大家对一皇子的印象倒是更好了。
三皇子真是欲哭无泪,他辛辛苦苦捐了那么多银子,甚至还掏空了家底,到头来却是为一皇子做了嫁衣裳。
不仅如此,因为这次捐银子不要奖章的事情,好多大臣都后悔,都已经开始去靠近一皇子,希望一皇子再和皇上说说,给他们的门上挂块奖章。
现在百姓们和来来来往往的人都非常关注各家大门上有没有奖章。
若是门上没有奖章便像矮了有奖章的人一头似的。
纵是再好的门头,再好的装饰,没有这的奖章,便也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原本好些对一皇子不恭敬的大臣也对一皇子转变了态度。
三皇子十分不畅快,这次捐款下来,一皇子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他,甚至在百官之中的威望也追平了他。
三皇子觉得眼下的情况他必须要建立一个功绩才能把这个事情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