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章(2 / 3)

r> 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召他进京,他一定不会来。”下令召见,他却来了。

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密宽厚,于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才让他离去。

当月,安禄山又呈奏章请求任命自己为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任命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中丞,当他的副手,又请求主持总监事务。

他当了闲厩使、群牧等使之后,上等好马都暗地挑选出来,夺得了楼烦的监牧之后接着夺取张文俨的马牧。

这年三月一日,他离开长安回范阳,急忙出了潼关,每天赶路三四百里,到了范阳。”

“这时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一定会大发雷霆,把他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

“而这就是安禄山宁可涉险也要去京都的意义,杨国忠不管是真的发现了什么,还是出于私怨接二连三的告安禄山有不轨之心,都给了安禄山机会,让他化危机为优势,几番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于是几次后,李隆基就没把这种话当回事,真的相信安禄山是好的,忠心耿耿的。”

“这大概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吧,

一开始骗村人说狼来了,狼来了,可是几次几次,再说狼来了也就没有人相信,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⅗()”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

“一场席卷全国的内战就此爆发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

天宝

“安禄山,居然是他,居然是这番邦蛮子。”李隆基砸了一地的奇珍异宝,愤怒的大吼大叫,“朕待他何其不薄,他居然敢背叛朕。”

“乱臣贼子,该死,通通该死啊!”刚刚撤了李林甫杨国忠的李隆基愤怒的唤人,要杀了安禄山。

太子府

李亨烧掉了一封又一封书信,这些都是这些时日意图投靠他的文臣武将的书信。

而后看向帝王的居所方向,他脸上露出一丝嘲弄之意,他那位好父亲,终于也自食恶果了吗?

打他十几岁开始,生活在十王府,被日日监视;后来成为太子,更是举步维艰,而造成这一切的却是他的好阿父。

他总是恐惧,担心步了前面几位兄长的后路。

太子,呵,说来尊贵,可是还不是照样被自己的父亲杀了。

所以李亨知道,那于他只是皇帝,而不是父亲。

他以为还要忍很久很久,可是现在……李亨眼里露出浓浓的野心。

他们的皇帝陛下已经摇摇欲坠了,他的机会来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因为均田制破坏,使很多百姓成为流民,而最高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

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更是因为中央与地方势力失去平衡,中央压不住地方了。”

“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唐玄宗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而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堪称一个小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刘邦吐槽:“这有地有人有钱,谁还不造反啊。”

“既有兵权,那财赋就应该收回手中。”赵匡胤皱眉。

不过现在他也不敢乱搞了。

只是,不管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哪里有完美

无缺的政策。

在他这一代没有问题,

过两代就出问题,

都是正常的。

不过,太极端确实不好。赵匡胤想到他好好的大宋被后人戏称“大怂”,就心里憋屈。

这谁能忍啊!

【“前面说李林甫也是盛世倾覆的一把好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