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时候,全体国人就已经开始挺起腰板当家做主了,可直到1986年,林晓龙才真正地喊出“当家做主”的口号!
我林晓龙今天从此站起来了!再也不用受任何人的压迫了!当然,这句话,在心里喊一喊就行了,嘴上说出来就不对味道了。
可想而知,林晓龙撅断擀面杖的起义行为虽然解气,可马艳芬何许人也?随即而来的便是狂风骤雨的“家暴行为”……
两口子俩的任何矛盾行为,只要关上门,那就是自己家的私事儿,外面的人谁都管不着。
“听说了吗,咱们厂要开新的生产线了,专门生产农用车!摩托三轮车、小麦收割机、播种机!”
“啊?什么时候的事儿?我咋不知道?骗人的吧,咱们厂效益越来越差劲了,还有钱上马新生产线?”
“早就传开了,是沈顾问牵头搞的,而且,是厂长王德发拍板同意的!一口气批了几十万呢!”
“啊?真的假的?几十万?不可能吧!咱们厂账面上还能有这么多钱?我不信,绝对不可能!”
“我就知道你不行,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信,可这事是实打实的真事儿!”
没有彻底落地的项目,本应该是严格保密的消息才对,而如今却像是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化工厂,瞬间成为了整个厂最热门的八卦谈资。
从项目拍板再到消息满天飞,保密时间甚至不到半个下午!消息是谁放出去的呢?答案很容易找到。
整个农用车上马项目的事件参与者,从头到尾只有三个人知道:王德发、沈临风、杨铭山。
王德发作为一把手,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从政人士,他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能无的放矢,说话办事要么滴水不漏,要么必须实锤落地。
杨铭山从来不是一个爱传八卦的人,他不苟言笑的性格就注定他不会有很多朋友,躲他都还来不及呢,谁敢从他这里打听事儿?
那么,答案就毫无疑问了,放出消息的人,一定是沈临风!对,没错,消息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
消息不仅要传开,而且还要传得越大越好!他要制造舆论热点,尽快让化工厂这个名字重新占据金牛县老百姓的认知。
可惜这个时代没有微博抖音快手,如若不然,他肯定会联系各路大V来传播消息。
“明天,联系一下咱们县的所有报社、报刊,无论大小,全都联系一遍,告诉他们,这一周之内所有的头版页面,咱们化工厂全部包圆了,用他们的最高价买下来!每天的新闻稿内容由我来提供。”沈临风把自己刚写好的一份新闻稿交给王秀禾。
“啊?至于吗?咱们县城,大大小小的报社和编辑部,至少得七八家,就打个广告而已,没必要搞得这么兴师动众吧?”王秀禾顾虑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能把最大的板块留给咱们厂用吗?而且,咱们还要一口气承包一周呢。”
“这个问题不叫问题,去跟他们谈的时候,就说,谁把头条版面留给咱们,咱们就以企业全体员工的名义订购谁家未来一整年的日刊!我就不信了,谁会跟钱过不去!我就不信他们没有业绩考核任务!”“人头数”就是沈临风拿捏他们报社的杀手锏!
哪家报社的编辑部会舍得放着上千人的日刊订阅量无动于衷呢!而且还是订阅整整一年的业绩呢!
“你信不信,只要我这个订报纸的消息放出去,整个金牛县,有一个算一个,大大小小的报社总编,肯定得专门来给我上门送礼!”
八十年代中后期,报纸仍是大众获取新闻热点的主要途径,但是,也面临着电视、收音机等新媒体产品的激烈竞争。
虽然依旧是主流媒体,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报纸的前途江河日下,随着老百姓群体里,有钱人越来越多,电视将会在五到十年里走进千家万户。
报纸虽不会马上被淘汰,可日趋下滑的销量注定这个行业未来会走下坡路,报纸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
毕竟,金牛县只是个小县城,对媒体载体的体量有限,报社报刊本身就生存不易。一口气能提供千余份的日刊订阅量的大客户,任何一家报社都得当成财神爷来供着!沈临风用一年的报纸订阅来换一周的曝光量,对报社来说,绝对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领导,我是越来越佩服你了!这一手,实在是高明!”王秀禾一脸的钦佩,佩服沈临风脑子转得快!
“咱们金牛县就是个小地方,哪里有那么多的头版头条新闻供他们上报呢!咱们花钱订购报纸,请他们上个头条,是给他们面子!给他们活路!”
“对,没错,就是这么个道理,不是咱们求他上头条!而是赏给他们一口饭吃!”这就是甲方思路!沉浸商海多年的沈临风深谙此道。
一定要认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同时也要明悟跟对方的供需关系。是谁求着谁——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个现实问题!
“可要是他们不愿意按照你写的这个新闻稿来发头条怎么办?”基本上大多数报社都有专门的撰稿编辑,尤其是官媒,涉及到新闻稿更是极少采用外面递稿。哪怕是自己内部的编辑瞎蒙,所以才会有那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