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来讲,刘德望不仅是自己的指路明灯,更是自己的人生导师。
可能,刘德望心里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么多,他读书,带动员工们一起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而已。连他都没有想到,无形中,竟然培养出了一代商业枭雄!
“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这人,平时最喜欢看的就是资治通鉴。”
“呦,你也爱看资治通鉴!巧了!我也是,哈哈哈,看不出来啊,咱们爷俩看书还能看到一块去了,真的是缘分!”刘德望拍大腿叫好。
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知己感!怎么没有早点碰上你呢,不然一定可以成为忘年交!殊不知,沈临风一身的能耐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跟着他学来的。
“资治通鉴可是一本好书啊,整套系列,我来来回回看了百八十遍,每一章每一篇倒背如流,绝世好书!”
聊起资治通鉴,刘德望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这可是一套好书,人这辈子能读懂资治通鉴的内容,不说是个历史通,那也得是半个文学家!天文地理政治哲学,治国宗教文化军事,只要你想看到的东西,资治通鉴里全都有!一个人,要是不看资治通鉴的话,就别说看过书!”
就连伟人也说过,中国有两大神书,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资治通鉴,书里充满了辩证法。
“我看书的目的并不复杂,其实就是想找到人生的答案而已,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多少布衣庶民,能够青史留名者,必有其过人之处,也有其悲哀惋惜之处。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来历史,其实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无穷无尽的变数当中,唯一不变的则是人的本性。”
“通过读史,就能够通过个人与王朝的兴衰存亡的教训之中,警醒自我。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便是如此。”
听着沈临风的叙述心得,刘德望赞许的点头,看向他的眼神中蕴含着抑制不住的欣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知进退。”
“妙啊!妙!你小小年纪,竟然对历史有着如此之深的见解,今晚说什么也不能让你走了,晚上留下,就在这个雅间里,我请客,咱们畅谈一宿!”
千金难得,知己难寻,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的知己,刘德望可舍不得沈临风这么回去。
他喜欢带着员工们一起读书,无非就是想在文化中熏陶出个“知己”来,一来能提升员工的自身文化水平,二来是能跟他有话聊。
想法固然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就很绝望了……喜欢看书的人本身就不多,况且,枯燥晦涩的古文,哪有译文过的外国小说看得精彩起劲呢!
所以说,他带动了职工们的读书爱好,遗憾的是,并没有一个职工能跟他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共鸣”。
果然不出我所料,想要拿下一个人,就得学会投其所好,这不,轻而易举地就把刘德望给“拿下了”!
沈临风内心偷笑,他看过资治通鉴不假,但对这类编年体的古文书籍兴趣并不大,故意说自己爱看,只是想为了跟他有个共同话题。
先成为朋友知己,才更方便成为生意伙伴,是套路不假,可想实现这种套路,首先得让人家对你刮目相看才行。
如果沈临风没有展现出“逆天而又精湛”的厨艺水平,岂能有资格被刘德望约见?岂能有进雅间的资格!
这是沈临风的一套连招,先是炫厨艺,以此来当敲门砖,成功地引起酒楼高层的注意,得到约见的机会,见面之后,再以资治通鉴为“诱饵”,从而拉起老板的共鸣!这盘棋,沈临风铺垫了太久太久!为此,还专门花费重金买了一套全本系列的资治通鉴,晚上睡觉之前,通宵恶补!
忙活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总算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了刘德望的“知己”!
“哈哈哈,吃个饭可以,毕竟刘老板赏识,天大的面子,咱不能不接着,就是通宵彻谈就免了吧,我媳妇不喜欢我在外面过夜。”
“哈哈哈!年轻人,没看出来,对媳妇还挺好的。这样吧,你一家就都别回去了,晚上就在我这酒楼里住着,我让徐经理给你开最好的客房!”
刘德望打定了主意,今天无论如何也得把沈临风留在这里,好好地聊一聊。他太渴望一个能聊上天来的知己了。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刘德望自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沈临风对他是不是“有所企图”,他是搞工业的,我是个开餐饮的,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再就是,老子爱看资治通鉴的事情,没有任何人知道,哪怕是最亲近的心腹徐坤也不知情,除非他是特务,研究透了自己!
毕竟,刘德望在所有职工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个爱看书的老板,什么书都看,猜不透他到底最爱看的是哪本。
除非是对他关切到体贴入微,不然,谁都不可能知道他的特殊喜好。所以,他并不会怀疑沈临风的企图,在他心里只是当成了个恰好口味一致的知己。
“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