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史书之上无名,亦可以不被后人记得。可太平公主,那个跳出藩篱的女子应当被记得,应当彪炳史册,应当被后人凭吊缅怀。”
“大唐女子,不输男儿,她应当被记得。”
“太平公主在千年后为婉儿正名,而我想要千年后的人也记得太平。我左右不过被废,能尽如此绵薄之力,此生也不算白活。”
赵丽妃回握王皇后的手,她看向天幕:“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我与你同去。
宣政殿前,张说看着天幕。
太平公主之志,在为婉儿写诗集序文的时候,他便已然知晓。
他本以为二人之死不过如流星一般短暂划过,留给世人的仅仅一个风华的背影。他们这一代亲眼见过她们的人尚且记得那是何等绝代的模样,若是他们不在了呢?
他们的子孙,他们的后代,还有谁会记得呢?
仅凭那两句诗文吗?
张说含笑看着天幕。
那两颗流星最终没有陨落,她们划过长空,并不是青鸟飞过蓝天,了无痕迹,她们的余晖照到了后世。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千年之后,世人皆知你与婉儿真情。公主,您泉下有知,应当安心了。”
宣政殿前的大臣大多被此真情感动,有低头擦泪的,有闭目缅怀的,有看到后人皆记得婉儿内心宽慰而笑的。
李隆基却笑不出来。
迅疾闪过的那八个字像是活生生在打他的脸。
他费劲心思改了史册,掩藏两个人的关系,将为婉儿编撰诗集之名挪到了自己的头上,这些都算什么?
全都白干了吗?
他李隆基算什么?
一个笑话吗?
千年之后,真相大白与天下,不仅仅真相现于后世,真相还借助这个天幕,放给了他所有的臣子看!
后面已经在传出跟读的声音了,他听到了!
都在读那句“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李隆基在难过的想死的同时,暗自庆幸,幸好这些只有他的大臣和后宫能后看到。
站在政治角度,所有的臣子都会与他在一起!
他是天子,他是帝王啊!
为了这等小事与他唱反调,那才是真正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混迹官场的那群老油条哪里会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更不可能拿全家的性命开玩笑。
这毕竟不像第一次天幕那样,字字句句说的都是他的政治错处。
只需在天幕结束之后,简单做些补救,此事便算揭过了。
若是被那些满心意气的年轻文人知道,那才算糟糕透顶。
那群文人什么都不争,就争一口气啊。
无关利益,只讲意气。
他们每人一支笔,那笔厉害的很。
更严重的是,就此他将失去大批有能力的臣子,文人或会因此对他这个帝王失望透顶,拒绝入朝为官。
国无贤臣,那是国之将倾的衰颓之势啊。
幸好,幸好这天幕只有皇宫内才可以看到。
可李隆基忽略了这天幕会有被整个长安看到的可能性。
此时突有宦官慌张跑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带着仓促跑到李隆基面前跪下:“陛下!太学诸生集体上书请愿,请求重建上官婉儿之墓!”
李隆基眉毛倒竖往前急走了两步,摔着衣袖道:“他们如何能知道!”
宦官声音更小了:“陛下,现如今,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啊……”
李隆基犹不死心:“知道了什么?”
宦官不敢看天幕,但他清楚知道此事天幕之上的画面:“知道了……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李隆基震惊:“他们,他们如此,连自己的前途都不要了吗?”
宦官心里苦,他甚至不敢说,不仅仅是太学那批学子,乃至整个长安城的文人都陆陆续续往皇城处赶,他们无官无爵,却有胆来集体请愿。
官场之上,他见过太多权衡利弊之人,他们被利益趋势着,为利益权衡着,干着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
年岁越大,便越会权衡,经验越加丰富,在官场之上游刃有余。
可总有人还年轻着,总有人未被污浊荼毒,总有人写诗不仅仅是为了应制,更是为了一抒满腔之情,所以那个盛世大唐才得以成为诗的国度。
皇宫门前,文人齐聚一团。
还有些脚程慢的陆陆续续往皇城赶。
有不理解者发问:“你们不担心此举,折损自己?”
“无关折损,我只担心改变上官婉儿的结局只差我这一人的声音!”
“她是一代文坛领袖啊!没有她上官婉儿,没有我今日的文学成就啊。”
“我只求她死后有一处栖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