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自从景帝离京,太子殿下几乎没什么时间是跟大臣在一块议事的,就算在一块儿了,也是张渊把持整个节奏。
这次不过是数次中的一次罢了,许多大臣纵使不满,也没有任何办法。
众大臣知道今天怕是见不到太子殿下了,所以走的走,散的散。
还有一部分,就赖在这大殿之上,铁了心见不到殿下就不走。
不过张渊才不理会他们,见大部分的官员都走得差不多了,他也离开了。
留在大殿上的官员,面面相觑。
等了很久都没有人理会他们,也相继离开。
甬乾宫内,太子正伏在书案上,看着像雪花一样飞进来的奏折。
只不过这些基本上都是被张渊筛选过的,那些反映决策错误的是一本都没让送进来。
张渊走进来,行了个礼,“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李铭见了,连忙起身将张渊扶起来,说道:“舅舅,此间又没有外人,何必拘礼。”
两人寒暄客套了一番,太子问道。
“舅舅,河北水患的事儿,你觉得派谁去最为合适?”
我哪里知道派谁去,就算知道我也不能说啊,这万一到时候出错了,我岂不是要受责。
张渊这只老狐狸,一盘算,便说道。
“这河北水患常有发生,这次受灾虽说没有之前严重,但是受灾的百姓也不少。这派过去的人最好是了解当地情况,而且那么大一笔赈灾款,还得是个清正廉洁的人才行。最关键的是
张渊给太子一通分析,就差把人选的名字说出来了。
结果太子说了个武将,“镇远大将军,楚河生,为人正直,出身河北,封他作为宣抚使,去河北赈灾最为妥当。”
张渊差点没一口茶喷出来,我跟你分析半天,你就派个武将去!你就算要派武将你也派一个脑子灵活会变通的啊!那楚河生,一根筋,就知道打架,三句话不合便要开干,搞不好灾没赈好,还得罪了一大票人。不过反正自己的建议也说了,太子执意要选楚河生就选呗,万一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呢!
李铭没有察觉到张渊的微表情,还以为自己这个人选选得非常不错,便继续说道。
“对!这楚河生是个武将,定能镇得住那些心思不正之人。到时候物资搬运分发什么的,也不是问题。”
说着李铭还激动了起来,像是他头一回,自己出了一个自己认为还不错的主意。
“太子殿下英明,这楚河生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张渊说道。
李铭马上就叫人去传达了这个决定,此时楚河生正在武场训练,受到这突如其来的任命很是不知所措。
但这楚河生也是心思单纯之人,反应过来之后,便觉得这是太子殿下对他的信任,他得把这事儿办漂亮了,丝毫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那个能力。
大臣们得知太子想了这么久,最后派了一个武将前去赈灾,一部分敢怒不敢言,一部分怒气冲天要去找太子理论,但是不出所料都被张渊拦截,还有一部分就是跟张渊一个阵营,只管哄好太子,别的一概不管。
最后楚河生还是踏上了赈灾之旅,他虽然出身河北但是常年在京城,其实已经完全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干得风生水起,不过很快就出问题了。
由于行事作风过于军事化,让当地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不怨声载道。
弹劾楚河生的奏折不计其数,关键灾情没有得到缓解,灾后的安抚工作也是一塌糊涂。
楚河生也是一脸懵逼的状态,认死理的他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问题,由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当地想要捞好处的官员,没有捞到好处,自然不待见他,那些一心为民的官员,又因为楚河生赈灾的举措并不贴近实际,对他不满。
惹得朝廷和地方一众官员,痛心疾首,纷纷要引咎辞职,可惜他们的这份真心太子从来没有看见过。
通通被张渊拦在了甬乾宫外,官员们苦不堪言。
都想直接去找景帝,李璟的这次出行,并没有多少人知晓。
那些前去找李璟的官员,三番五次的被拒之门外,太子也是见不到人,报上去的奏折总也迟迟没有答复,要不就是回复一些没有实质性举措的内容。
一时间整个朝中,人心惶惶,河北民怨四起。
但是这一切太子殿下分毫不知,张渊一干人等将此事瞒得死死的。
还沉浸在自己的英明决断当中,这种情况下,各方势力闻风而动。
首先就是朝中一些大臣,开始考虑要不要谏言废掉太子的事情。
张渊也是感受到了,这件事情可能是不容易过去了,为了保住他自己的地位,便一边瞒着太子着人前去河北,给楚河生出主意,想补救一下赈灾的事情。
一边安抚情绪高涨的大臣们,不过对于之前太子做的事情,张渊这次的安抚简直是杯水车薪。
最后还是太子的母亲,皇后娘娘出面才算是平息了一些怨气。
只不过是表面上和和气气的过去了,私底下还是对太子诸多怨言。
这表面的和平在楚河生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