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河北叛乱(2)——洺水之战(6 / 7)

民巧妙利用水攻,掘开洺水堰坝,水淹叛军,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河北叛乱,得以平息下去。

通过洺水之战,李世民率领唐军,成功击溃刘黑闼主力,打败了河北地区最大的一股反叛势力,为李唐平定河北、山东之乱,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但是,战争却并没有结束。刘黑闼虽然败了,但另外一股叛军势力,依旧存在,这就是占据徐、兖二州的徐圆朗。所以,李世民的下一步,便是消灭徐圆朗。

前文说过,刘黑闼起兵作乱,徐圆朗上蹿下跳,是第一个响应叛乱的割据势力。在整个河北叛乱中,徐圆朗一直充当刘黑闼的得力打手、头号帮凶。之前,李世民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对付刘黑闼上,没来得及顾上徐圆朗。现在,刘黑闼落败,河北初步平定,李世民能够腾出手来,收拾徐圆朗。

再来说说徐圆朗。

当初,徐圆朗选择与刘黑闼结盟,主要的原因,觉得刘黑闼是一个“潜力股”,有投资前景。可是,刘黑闼现在失败了,徐圆朗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准备及时“止损”。因此,徐圆朗开始寻找下一个合作的对象。这个时候,一个名叫刘复礼的河间人,向徐圆朗推荐了一个人选,——刘世彻:

有刘世彻者,其人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且有非常之相,真帝王之器。将军若自立,恐终无成;若迎世彻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资治通鉴》)

徐圆朗听后,认为刘复礼说得颇有道理,便派刘复礼前往浚仪,迎接刘世彻,欲拥立刘世彻为新主。就在此时,有人却站出来劝说徐圆朗,拥立刘世彻,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并举出了李密和翟让的先例,提醒徐圆朗;与其拥立刘世彻,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趁机夺了他的兵权,收编其部众,壮大自身力量:

将军为人所惑,欲迎刘世彻而奉之,世彻若得志,将军岂有全地乎!仆不敢远引前古,将军独不见翟让之于李密乎?(《资治通鉴》)

就这样,徐圆朗马上改变了主意,准备利用刘世彻的影响力,夺取兵权,收编部众,然后再卸磨杀驴,除掉刘世彻。不久,刘世彻带着数千部众,前来面见徐圆朗。没想到,徐圆朗连面都不露,只是让人将他召入城中。刘世彻感到,情况不妙,想要逃走。但转念一想,这是徐圆朗的地界,逃是肯定逃不掉的,只好硬着头皮,入城谒见。

刘世彻一入城,立刻就被徐圆朗夺了兵权,并任命为司马,出使谯、杞二州,利用他的影响力,招降二州。果然,由于刘世彻在当地甚有名气,谯、杞二州,纷纷归降徐圆朗。兵权、地盘都收归徐圆朗囊中,刘世彻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于是,徐圆朗过河拆桥,犹豫都没犹豫一下,便杀掉了刘世彻。

由此可见,徐圆朗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的人,必然是挡在唐王朝一统天下道路上的绊脚石,一定要除掉。故而,打败刘黑闼后,消灭徐圆朗势力,自然要提上了议事日程。

到了武德五年(622年)四月,洺水之战刚刚结束,李世民即刻整顿兵马,准备从河北出兵,攻打徐圆朗。碰巧此时,长安传来诏令,唐高祖李渊急召李世民回京,听他当面汇报战况。接到父亲的传召,李世民不敢耽搁,将军队暂时交给齐王李元吉统领,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当面向唐高祖汇报战况,陈述攻打徐圆朗的具体作战计划。听完李世民的汇报,唐高祖同意了他的军事计划,决定派李世民出兵平定徐圆朗。得到父亲的许可后,李世民连夜返回前线,赶赴黎阳,集结大军,向济阴挺进,兵锋直指徐圆朗的势力范围,挥师征讨。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李世民亲率唐军主力,大举进攻徐圆朗。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十余城,声震淮、泗。徐圆朗下辖的主要城邑,尽数被唐军攻占,徐圆朗独木难支:

时徐圆朗阻兵徐、兖,太宗回师讨平之,于是河、济、江、淮诸郡邑皆平。(《旧唐书·太宗本纪》)

此时,李世民觉得,徐圆朗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掀不起什么大浪了,这次征讨淮、泗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平定徐圆朗之乱,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李世民留下淮安王李神通、行军总管任瑰、名将李世勣等人,继续将兵围击徐圆朗;自己则于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六,班师回京,结束了平叛河北的征战。

应该说,在河北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李世民凭借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力挽狂澜,扭转了唐朝河北战场的颓势。李世民于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中旬,率师出征河北,到武德五年(622年)三月下旬,发起“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主力。紧接着,李世民乘胜出击,重创徐圆朗所部。

也就是说,李世民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连克刘黑闼、徐圆朗两股悍匪,迅速镇压下了河北、山东的反叛势力,初步平定了河北叛乱。坦白地讲,如果没有李世民,没有李世民大开大合,天马行空的军事手腕,唐军不可能这么快击败叛军。对于李唐王朝初步平定河北,李世民的卓越功绩,不可否认。

关键问题是,这时的李世民,已经功盖天下,威加四海,到了赏无可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