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席卷南方(2)——马踏江南(3 / 6)

去,便各自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实际上,他们也不想支援萧铣。

不仅如此,萧梁政权的一些文武官吏,像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等人,准备前往江陵,看到萧铣众叛亲离,主动向李孝恭请降。其中,高士廉正是秦王李世民的王妃长孙氏(长孙皇后)的舅舅。

直到这个时候,萧铣彻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唐军大兵压境,将江陵团团包围,外城尽数攻占,内城也是唾手可得。此时,萧铣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内外阻绝。但是,萧铣却不甘心,难道大梁真的气数已尽吗?因此,萧铣想要作最后一搏,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向他咨询意见。

前文说过,岑文本是江南出了名的大才子。他的祖父岑善方,仕于西梁,在官至吏部尚书;父亲岑之象,隋末时任虞部侍郎、邯郸县令。所以,岑文本也算是出身于官宦世家,诗书簪缨之族。

所以,岑文本自幼便博览群书,口才极好,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其父岑之象,遭人陷害,无处申冤。于是,尚未成年的岑文本,来到司隶为父申冤,言辞慷慨恳切,召对明辩,众人感到十分惊异。最终,其父的冤情得以昭雪,岑文本从而声名鹊起:

时年十四,诣司隶称冤,辞情慨切,召对明辩,众颇异之。试令作《莲花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合台莫不叹赏。其父冤雪,由是知名。其后,郡举秀才,以时乱不应。(《旧唐书·岑文本传》)

后来,义宁二年(618年),萧铣称帝,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自此以后,萧铣一直将岑文本视为心腹谋士。现如今,江陵危在旦夕,萧铣只能问计于谋士岑文本。

岑文本已经明显看得出来,这场战争,胜负已定。如果继续硬着头皮打下去,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只有开城投降。所以,岑文本劝说萧铣,开城降唐,或可活命。见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都这样说,没有办法,萧铣自知大势已去,只能决定降唐,他对群臣说道:

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旧唐书·萧铣传》)

就这样,萧铣作出最后决定,出城降唐。随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二十一日,萧铣以太牢之礼祭祀太庙后,下令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顿时,江陵城中,哀嚎一片。而后,萧铣率领群臣,身着丧服,来到唐军大营请降,并恳求唐军主帅李孝恭,不要为难城中百姓:“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

紧接着,李孝恭亲率唐军,入据江陵城。至此,萧梁政权正式灭亡。从义宁二年(618年)四月,萧铣称帝,到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萧铣投降唐朝,萧梁政权立国仅仅四年,便如同黄粱一梦,昙花一现。

唐军进入江陵城后,许多唐军将领觉得,大家辛辛苦苦这么长时间,终于拿下江陵,如果不趁机捞一笔油水,实在有些可惜。于是,不少将领向李孝恭进言,希望可以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

试想一下,如果李孝恭同意了诸将的请求,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样,势必会让江陵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会激起萧梁旧部与江南百姓的反抗,功亏一篑。关键时刻,萧铣曾经的心腹谋士岑文本,出面阻止,他对李孝恭说:

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资治通鉴》)

最后,李孝恭认为,岑文本说得很有道理,遂下达军令,严禁唐军士卒掳掠城中百姓,约束部众。尽管如此,但那些将领依然有些不甘心。退而求其次,不能抢掠百姓,那就拿萧梁敌将开刀,希望能够籍没他们的家产,赏赐给将士们:“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对于此等请求,李靖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两军对垒,各为其主。这些萧梁将帅,仅仅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才与我军为敌。这样的人是忠臣,怎么能将他们当作叛乱分子一样对待呢:

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且犬吠非其主,无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于汉祖也。今新定荆、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旧唐书·李靖传》)

在李孝恭、李靖的三令五申之下,唐军入城后,严明军纪,秋毫无犯。很快,江陵的城中局势,迅速安定下来。果然,这种做法,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萧铣投降数日后,盘踞在长江下游的十余万萧梁援兵,得知江陵已破,纷纷卸甲归降。

不久,萧铣被押往长安,听候发落。唐高祖李渊见到萧铣,当面数落其罪。没想到,萧铣即使虎落平阳,依然摆出了一副骄傲的姿态,一身傲气,不卑不亢,竟然当面顶撞唐高祖李渊:

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