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冯裤子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前期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还是后来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王》、《集结号》等等。
要么是喜剧,要么就是特效大片,虽然在票房上,冯裤子在国内导演当中,可以傲视群雄,就连张一谋和陈恺歌的累计票房,也达不到冯裤子的高度。
此外,在华语电影圈内,冯裤子也称得上引领一个时代,并且在各大颁奖典礼上都曾有所斩获。
可是,冯裤子始终也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在国际上,他的作品始终得不到认可。
更别提在国外电影节上的成绩了。
尝试过几次,最终啥也没落着。
因为这个,冯裤子确实要魔障了。
上辈子的冯裤子也是这样,为此,他拍了《手机》,拍了《大地震》,拍了《夜宴》,又拍了《一九四二》,想要尝试着探讨人性,希望通过拍有深度的电影,来得到国际影坛的认可。
但是,无一例外的,成绩都不怎么理想。
尤其是这部《一九四二》,基本上可以说是口碑、票房双败。
如果从表面上看,《一九四二》也算得上一部不错的电影了,至少顾北很喜欢,可如果从深层次来分析的话,这部电影总给人一种不尽不实的感觉。
就好像……
方方面面都差了一点儿。
冯裤子想要在这个故事里探讨人性,却又缺乏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通俗点说,就是深度不够。
发生在1942年的那场灾难,原因有三条:一是天灾,二是人祸,三是战争。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顺,所以才有这百年一遇的大灾荒。
但是大难临头,人要如何自处?
粮食可以救命,但心灵的拯救也不可或缺。
在《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有个小安神父,在一众灾民当中显得颇有喜感。
这个人物的设置,除了讨好西方观众以外,估计也是想传达在灾难面前的救赎问题。
因为在如此巨大的苦难面前,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经不住拷问:既然生命如此脆弱,那么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饥寒交迫中,人如蝼蚁般成群结队的死去,所拥有的一切,诸如家人、财产、前途,甚至自身,都会突然消散,那么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世上,究竟有什么能够让逝者安心离去,让活着的人寻到苟活下去的理由?..
顾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冯裤子试图去触碰这些问题,但可惜只是一闪而过。
当小安神父发现上帝也不能拯救饥饿之后,他直接崩溃了,故事也就此收回了对上帝的追寻,只留下一段二胡伴唱的搞笑版赞美诗。
其实顾北有点儿好奇,为什么是神父,而不是和尚承担了这种思考?
和阿弥陀佛相比,小安神父的赞美诗和十字架明显很不靠谱,且不接地气,极具违和感。
最后,因为实在找不到精神依托,故事还是把精神归宿落在家庭伦理上。
这是中国社会两千年来的根基,人们已经习惯把希望寄托在家庭的组成和血脉的延续上,只要有这两样的存在,那么活着就有了盼头。
只是这样一来,在深度上就显得非常无力。
此外,对于人物的塑造也趋于扁平化,剧中人物基本上就是第一眼看上去就已经呈现出了具体的面貌,缺少变化,而且所有人物设定都未能脱离固有的形象。
例如凯申君,就是一个置民众于水火,而不管不顾的领袖,玩弄权术,且扼杀新闻自由。
蒋将军,一个不会作战,只会逃跑,还横征暴敛的兵痞。
白修德,一个来自自由世界的无冕之王、民主代言人,西洋的人权卫士。
基本上,观众心目中坏的领袖,恶的将军,好的洋人,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一点儿突破。
干巴巴的,缺少点儿味道。
再有就是线索太乱,层面太多,重点太杂,什么都想表现,结果什么都没有展开讲清楚。
要拍这段历史,首先要告诉大家,1942年在豫中那旮旯,究竟发生了什么。
虽然作为导演的冯裤子,以及作为编剧的刘振云都已经非常努力了,下到普通百姓,上至一国领袖,什么都拍了,但终究还是浮光略影,啥都没讲清楚。
另外,过于夸张的煽情,这是冯裤子最擅长的,并且已经被观众诟病了很久,这个故事里虽然已经收敛了很多,但还是不可避免堕入过度煽情的俗套。
最后再落到最为切实的问题——票房成绩!
上辈子《一九四二》的惨败,冯裤子没想到,王家哥俩也没想到,但它就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以至于被迫催生出了一部只为了赚钱的电影《私人订制》。
甚至冯裤子都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我拍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赚钱。
那么,顾北到底要不要支持冯裤子拍这部电影呢?
“你要拍的话……至少要让我看到剧本。”
冯裤子闻言大喜,顾北这么说,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愿意投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