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粮。有功为官之人,虽然可以多分一些,但必须要严格限制,即便是天下之君,也不能占田太多。 只有如此,才可让耕者皆有其田,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天下得以大治!” “这这这......”杰书大惊道,“这怎么和闯王的那一套差不多?这个朱三太子是要反清复明,还是要反清复顺?”说完这话,他又指着手里的书问,“多制军、玛抚台、曹郎中......给皇上送去了吗?” “送了!”多隆叹了口气道,“早就送去了,这会儿都应该送到南书房了把?就不知道皇上看了会气成什么样?” ...... “你们,都看完了吗?” 乾清宫的南书房内,响起了大清皇帝康熙强压着怒火的声音。 “看完了!皇上,这书反得都骇人听闻了,留不得啊!” “皇上,臣也看完了......奴才也觉得这书已经大逆至极了!” “皇上,此书全篇都是大逆不道之言,奴才建议立即加以查禁!” “皇上,奴才也建议查禁此书,民间敢有私藏者,都要从重论罪!” 回话的是四个趴在地上的大臣,两个满员,两个汉员。 两个满员是明珠和索额图,康熙皇帝现在最信任的大臣就是这俩结党营私的货了。 而那两个汉员是康熙的两个老师,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和试讲学士陈廷敬。 这个翰林院在顺治、康熙年间是个一会儿有一会儿没的衙门。而有没有翰林院又涉及到满清皇权和议政王大臣权力的斗争。四辅政掌权的时候,清朝是没有翰林院的,那个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内三院学士们负责拟诏,小皇帝负责同意。 但是现在小皇帝掌权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靠边站,内三院的学士就承担起议政之责——小皇帝还是要听取建议的,所以这个内三院又变成了内阁,再过一阵子就不叫什么内三院大学士了,而会改成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什么的。 但康熙也不放心把权力都交给这些大学士,所以就得复设翰林院,让翰林院的学士来草诏,同时向自己提供建议——兼听则明嘛! 同时,康熙也是个爱学习的皇帝,和一些给自己讲儒家经典的内三院侍讲学士关系不错,于是就让他们进入翰林院当了顶梁柱。 顺着这根“顶梁柱”,大清的汉人狗官们也算有了一条上升之路——先“卷”一个一甲或是二甲名列前茅,然后再进翰林院去“卷”,如果长得帅、说话好有道理、声音也好听,皇上和太后都喜欢,就能混个帝师,那就能位极人臣了。历史上大清朝位极人臣,爬到宰辅位置上的汉臣(八旗汉军可是旗人),大概只有两个人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个是当过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的左宗棠,一个是当过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 而这会儿,康熙皇帝最相信的两个满臣和两个汉臣,都给出了一致意见——《天下为公论》这书是万万不能留了! 实在太反了!而且这书还是朱三太子写的......同样的造反道理,出自无名之辈的嘴和出自朱三太子的嘴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朱三太子的特殊身份,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书”,而且还是一个亡国太子的反思和自我批评,字字血泪,句句真诚,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不过康熙对于手下提出的立即严禁的建议的回应,却只是一声叹息:“禁,是肯定要禁的......但已经晚了!因为朕给你们看的四本《天下为公论》分别来自江苏、云南、贵州、四川!” 听见康熙的话,几个大臣都倒吸一口凉气儿。 江苏那边的《天下为公论》好禁,无非就是文字狱。可云、贵、川呢?这明摆着是平西王府在搞鬼,这书保不齐就是在五华山上刻板开印的,谁还能上五华山去查反书?这个五华山上可不止有反书,还有全副武装的反贼! “皇上,”明珠道,“吴三桂是在为造反造舆论啊!如果云贵川的读书人都被他所惑,全都相信他是为了天下之公而反,那朝廷要剿灭他就难了!” “皇上,”刚刚当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熊赐履提醒道,“吴三桂会在云贵川造反已经是明牌了,朝廷只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况且云贵川那边人少地广,均田分地之法也蛊惑不了多少百姓。臣所虑者,还是吴三桂和朱三太子在江南布下的暗招......江南人多地窄,而且多有劣绅刁民,一旦被朱三太子所蛊惑,只怕会乱成一团!” 康熙眉头紧皱,轻轻点头道:“朕也担心江南会乱!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皇上,”陈廷敬建议道,“江南万万不能乱......江南一乱,朝廷就没有了镇压西南的军费,吴三桂就有隙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