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了各自最正式的朝服,在小皇宫门外等着隶属锦衣卫的宣召官宣他们觐见。 随着一声大嗓门的“皇上驾到”,站在小皇宫庭院内的那些议政王、大臣、议政官们全都山呼万岁而拜——只是揖拜而已,磕头是不磕的。 大家拜过朱皇帝后,就一个个站在那儿(人多院子小,就只能站了),大咧咧往上瞧。就看见朱皇帝一身朝服,坐在御座上面儿,笑吟吟地看着大家。看见群臣都已经就位,他就笑道:“昨儿英王、北王、陈左丞、卢右丞一块儿来说,今天有西周、北清的使臣来称臣纳贡,所以就叫了早朝,诸位可是辛苦了......以后还是老样子,大家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才能为国家把事儿办妥了。” 他得说清楚,这个“早班”就一天,不能因为涨了两倍工资,你就天天鸡叫干到鬼叫,这不行! 看到底下的大臣都没异议,朱慈炯就接着往下说:“西周、北清的使臣来了没有?如果来了,就宣他们觐见吧!” “回禀皇上,”李中山出班奏道,“西周、北清的使臣已经到了,请皇上先宣北清恭亲王常宁、大学士明珠。” “宣吧!”朱慈炯点点头。 然后又是宣召官大声嚷嚷,接着就看见常宁和明珠二人在两个锦衣卫的引领下,走进了显得有点局促的庭院,又径直到了朱慈炯所在御门之下。 “跪!”宣召官又是一声大喊。 常宁、明珠二人马上甩了甩袖子,又一撂袍子,双双给朱慈炯下跪,然后三拜九叩,山呼万岁。 等他们两位磕头磕完,朱慈炯才开口问:“常宁,你姓什么?刚才朕没听清楚。” “回禀大皇帝,外臣姓爱新觉罗。” “这是个满洲姓吧?”朱慈炯明知故问。 “皇上圣明。” “那伱有汉姓吗?”朱慈炯接着问。 “回禀皇帝,臣没有汉姓。”常宁如实回答,然后又突然提高嗓门,“皇上,外臣向来仰慕中华文化,想请皇上给臣赐一个汉姓。” 还是挺识趣儿的! 实际上朱慈炯本来就要给常宁赐一个汉姓——这不是他的主意,而是李中山、卢三好、陈永华他们仨在使坏。 “好,”朱慈炯笑道,“那就赐你一个朱姓吧......以后你就叫朱长宁吧!不过那个常字得改成长短的长,你可愿意?” 明光宗朱常洛是“常”字辈,如果常宁的“常”不改,还姓了朱,这辈份可就不对了! 所以朱慈炯就给他改了个“长”字,以后就是朱长宁了。 虽然改了个名儿,但还是把恭亲王给高兴坏了。 姓朱啊! 这下后台和钢板一样硬了,再也不怕吴玄烨除掉自己了。 而朱长宁一稳,顺治、福全就都能苟延残喘了。 一想到这里,朱长宁马上就流着眼泪,重重叩头道:“臣朱长宁叩谢天恩!” 看到他这副感激涕零的模样,李中山、卢三好、陈永华他们仨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吴玄烨、朱长宁,这两人看着像兄弟吗?以后大清内部能稳得住吗?想想都期待啊! 这个时候朱慈炯继续按照李中山、卢三好、陈永华关照的问话:“朱长宁,朕听说你兄长吴玄烨要发动一场蒙古西征?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朱长宁道,“臣兄吴玄烨现在行南北面官制,在北面以蒙古大汗自居。而蒙古诸部这些年又遭到西方罗刹蛮邦欺凌,地愈蹙而人愈少,日渐凋零,已经有金帐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大国灭亡。同时,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也日渐衰微,难以振作,西方蒙兀儿之地一直处于纷乱当中。 因此臣兄吴玄烨有意联合察合台汗之婿,西周国主吴世璠一起发起西征,力图恢复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疆域。” “这么说来,你和吴玄烨现在都是蒙古人了?”朱慈炯又问。 这个问题不是李中山他们教的,而是朱慈炯自己好奇了。 “皇上圣明,”朱长宁道,“臣和臣兄都是入华夏则华夏,入夷狄则夷狄。现在北清行南北官制,南为华夏,北为夷狄。臣在华夏有封地,在夷狄也有封地。所以臣既是华夏,又是夷狄。” 这个如意算盘打得还真响! 康熙这是把北面官、南面官进行了区隔,也就是把大清一分为二了。夷狄一部分,汉人一部分。万一汉人部分守不住,他还有夷狄部分,还可以继续和大明对抗。 而康熙现在要发起恢复金帐汗国的战争,则是要扩大大清的夷狄部分,以面将来汉地遭遇危机失去后,国家受损太大。 “那......谁来当金帐汗?”朱慈炯又问了一句。 “回禀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