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1 / 3)

哪个皇帝会拒绝一张白银矿脉分布的世界地图?反正朱元璋与朱棣没有在这件事上故作姿态表示不要。

哪怕这章地图不够详细,没有清晰标注出国家名称,只用银元宝作为记号标出了世界银矿的大致走向,但它也足够称得上绝密情报。

等啥啊!

立刻动笔,依样画葫芦,快速抄下来!

朱家父子俩早有准备。

此前农作物的引入视频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水镜上放过一幅粗略的全球地图。早就把那幅世界地图复写了多份,眼下派上了用场,取出简易地图直接在上面添加标记。

随着一笔笔落下,第一反应是隔壁东瀛的银矿资源很不错的样子。

水镜: 【这幅地图画的是20世纪之前勘察到的全球银矿资源分布。

如图所示,我国的银矿资源不能算丰富。虽有不少银矿标记,但小型矿多而大型矿少,贫矿多而富矿少。

外加当时的冶金技术,限制了一些伴生银矿炼制出纯度较高的白银,使得国内本土银产量低。

同时,还有一点限制了银矿的发掘。

古代讲究风水墓葬,山陵之地多为墓葬首选场所,偏偏山脉里又是富于矿藏的地点。采矿业得不到进步发展,亦是被不能挖人祖坟的风俗所限制。

种种因素叠加让中国古代缺少本土白银来源。

那么明朝究竟缺不缺白银?

在此之前,要回答的是大明是否需要大量白银?如果不用白银,即便本土银矿产出量少也无妨,说的是宋元时期之前的中国。

明朝时期情况已经不能与之前朝代同日而语。

洪武末年,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在沿海地区的商贸领域已经名存实亡,商人们自发改用金银进行大额支付。

不过,明初实行抑制商业政策,商贸领域所需的货币化银两尚且够用。

对于百姓来说,进行大额支付的情况不多。哪怕宝钞急速贬值,但在小额支付时惯用铜钱。明初币制是铜钱宝钞并行。即便铜钱流通量紧巴巴的,但也扛住了部分宝钞贬值引发的疾风骤雨。

最急于改变宝钞制度的,不是商人,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官员们。明初官员的薪资俸禄由「实物+宝钞」构成

,宝钞的跳楼式贬值让官员们越来越穷。

就在此刻,永乐帝带着他的点石成金技能来了。】

朱棣:???

在经过一系列的水镜影像教育后,他已经很有自知之明,从没发现自己与钱有缘。他在经济方面无知得很稳定,怎么能点石成金?这是反讽吧?一定是反讽。

水镜:【最初,我们讲过郑和下西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关于下西洋究竟是赚钱或是亏钱,学者们有过激烈地争论。

假设赚钱,为什么后来会废止?此处不能片面分析,而要从根源着手研究出洋成本由谁支付,而远航所得流入了谁的口袋。

古代官方组建下西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获利全归于朝廷,因为国库与皇帝私库是分开计算的。

且不论永乐帝将多少利润收入私库,这些钱财是否又被用于他去北边开疆扩土,就说在下西洋的互市交易中买到了胡椒,此物被Judy玩出来花来。

永乐帝的点金术启动!

永乐时期,大明宝钞越来越不行了,必须用贵价物品取而代之。选什么作为俸禄发给官员?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胡椒,它来了。

洪武年间,东南亚的藩属国来到大明进贡,贡品之一就有胡椒。胡椒在大明的价格很高,折合宝钞官价每斤胡椒在10-20两白银之间售出。

当时,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最高,折合白银每月87两;正五品每月16两,而正九品官员每月5.5两。

换言之,大多官员每月的俸禄买不起一斤胡椒。

胡椒,在明初是妥妥的奢侈品。

永乐年间,下西洋的船队去到了东南亚,发现当地的胡椒价格比大明便宜太多。

根据《瀛涯胜览》记载,在苏门答腊的胡椒,每斤只需0.01两白银。东南亚与大明的胡椒价格相差一千倍以上。

暴利由此而来。以低价购入胡椒买回大明,折价为薪资发给官员们,可不就解决了宝钞沦为废纸的问题。

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Jdy去世之前,始创了“折俸钞俱给胡椒、苏木”的做法。《大明会典》记录“胡椒每斤准钞一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用这个标准把胡椒当做俸禄发出

去。

此处能看到永乐帝是在子承父业,他过于认真

向老爹学习了。

朱元璋用大米折价为官员俸禄,率先做出了用实物作为薪资的“制禄以米”示范。Judy改用起胡椒,而买卖所得的高额差价流入皇帝私库。

此先例一开,后来的明朝皇帝有了效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