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暂时并不知道资产阶级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倒也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林老师肯定会在后面的课程当中有所解释的,上了这么久的网课,嬴政已经能够感受到林老师十分注重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所以此时没有专门解释这个概念,只能证明现在正在讲的内容侧重于思想史,因此对于政治史的阶级概念解读并不是重点。
但赢政还是将资产阶级这几个字认真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和蒙毅记得整整齐齐的笔记不同,赢政的听课笔记乍一看是十分凌乱的,东一个词汇西一个概念,看上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赢政却总是能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写下一些重要概念,等到一部分的课堂内容上完之后,就会发现那笔记本上原本散乱的文字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虽然林老师并没有专门强调过思维导图式的记笔记方法,但嬴政却已经在长久的课堂教学中无师自通了这种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与其他两人不同,蒙恬的笔记上除了偶尔会出现林老师专门强调要记的东西,史多的是一些疆域图、肖像画以及个别新鲜词汇。
此时的蒙恬正在认真的画一幅肖像画,正是林老师课件上最新展示出的一张外国人的画像,一旁标注着一个名字: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1529年基督新教路德教的创始人。"
“我们前面讲到,文艺复兴的许多艺术家将矛头指向了基督教会所宣扬的神学思想,但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基督教会的特权地位,只是在人文主义思想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会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控制逐渐减弱了。"
“十四世纪中期,教皇利奥十世为了重新修建圣彼得大教堂,向社会募集资金,原本基督教会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就曾经有兜售赎罪券的传统,而到了此时更加变本加厉的利用赎罪券聚敛财富,这一行为使得当时许多国家的贵族十分不满,尤其是德国。"
“在欧洲众多国家中,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是被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都被称为是‘教皇的奶牛’,因此当时的德国可以说是与教会矛盾最尖锐的国家,而这一次教会兜售赎罪券事件更是将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蒙毅听到这个表述,不由
想起自己所处的时期,何尝不是四分五裂呢?
林老师继续讲到: “有一个关于赎罪券的小故事,大家听后就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教会有多么离谱。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们宣扬,只要购买了赎罪券,灵魂就能够得到救赎,甚至宣扬‘当钱币掉进钱箱之后叮当作响,你的灵魂就上了天堂’这样的言论,当时有些人不仅会替自己‘赎罪’,还会帮助亲人购买赎罪卷。有一个人替他的父亲购买赎罪券,教士在他将钱币投进钱箱之后说: ‘我已经看到你父亲左腿跨出炼狱了,但他的右腿还在炼狱中饱受煎熬,再投一些钱才能真正救赎他。’那人听到教士的话后说道: (我父亲没有右腿’。
不知道为什么,嬴政觉得听完林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之后,空气都冷了几分。
但是这个故事还是十分形象的让他感受到了当时教会的荒谬,表面说着什么赎罪,实际上还不是为了敛财享乐。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了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在这份论纲中,马丁·路德将自己的一些思想主张简要的表述了出来,其中就包括‘因信称义’的
思想。"
"在中世纪,教会宣扬民众想要获得救赎,就必须通过教会神职人员向上帝沟通,而教皇通过这种思想掌握了基督教的至高权威,教会规定了一系列教徒需要遵循的戒律,只有做到这些要求才能证明自己对上帝信仰的虔诚,而马丁·路德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每个人只要在心中虔诚信仰上帝就能够得到救赎,这就推动了民众从‘因行称义’转变为‘因信称义’,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基督教会的权威。"
蒙恬听到这里,疑惑的询问嬴政: “王上,为什么他们非得信仰基督教不可呢?直接不信仰了不就没有这么多事情了吗?"
听来听去,就算是这个马丁·路德也并没有直接针对基督教本身,依然还是各种强调上帝啊救赎啊之类的东西,蒙恬觉得这种程度的反抗根本不彻底。
嬴政则是略显高深的说道: “依我来看,这里所谓的宗教只不过是夺权的工具罢了,若是失了这个工具,恐怕对所有人都没好处,这些人只是在抢饭碗,并不准备直接将饭碗砸了。"
想想林老师之前讲到的基督教会在欧洲的特权地位
,以及教会利用特权对德意志的压榨,这个地方争权夺利之激烈便可想而知了。
赢政显然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看待这场宗教改革的,蒙恬听了之后觉得有些懂了,也许对于欧洲的这些统治者来说,只有民众虔诚的信仰宗教,才能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