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 38 章(3 / 4)

角上,边上便是马棚,特别是夏日的时候极是难闻,荣国府向来没有主子住那里。甚至下人去住,还被调侃住马棚去了。

现在荣国府空着很多不错的院子,随便拾掇一个也比那里强,贾母道:“贾赦,他贾政再怎么说也是你嫡亲兄弟,你就是如此容不下他吗?”

贾赦反驳道:“他不是我兄弟!不过是瞧在他是父亲的儿子份上,我才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太太,我没讨回阿英和瑚儿两条人命,已经是大度了!两日之内,我要看到荣禧堂没人违制。”

贾母看着贾赦,嘴巴张了两下,到底说不出求情的话来了。心中又把王氏骂了千百遍,贾母到底舍不得责怪自己钟爱的小儿子,觉得千错万错皆是王氏的错。只叹息了一声,将自己院里的人也派过来替贾政收拾包袱。

前世躲在女人后面享尽好处,直到荣国府抄家灭族都做着荣国府实际上的当家人的贾政,这一世风光不再,狼狈地住进了‘马棚’。

而次日,贾赦接到盛泽的消息说又有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密折入了京。

虽然不知道密折的具体内容,贾赦大约也能推演一些出来。当初自己写那样一封信那么急的送到江南给林如海,贾赦对这位探花郎的政治素养是有所期待的,事实也证明林如海不负探花之名,看懂了自己的暗示,才能主动发难。

而致和帝龙案上摆着三封密折,脸寒似冰。苏丞相坐在下首,也已经看完三道密折。

“苏卿怎么看?”

“回皇上,臣以为江南巡抚钱大人和两淮盐运使林大人

的密折所述一致,而两江总督谢大人的折子虽看似深明大义,推敲起来却有事后找补之嫌。”单独面对致和帝的时候,苏丞相不必像在朝堂上需要平衡各方,皆是直言不讳。

这看法倒是和致和帝不谋而合,致和帝叹道:“谢昊堂在江南做封疆大吏久了,倒是谁都敢欺瞒!”

苏丞相忙劝:“皇上息怒。”

遇到这样的事,息怒哪有那样容易。两日之后便是朝会日,江南的事本就是现在朝堂第一大事,都无需刻意引导,朝会的焦点自然就聚焦到了江南时局。

自然,江南几位大员都受到了弹劾。

然后致和帝便问谁调任江南巡抚合适?谁调任两江总督合适,谁又调任两淮盐运使合适。

总之,借着这股弹劾之风,致和帝把几个封疆大吏的任免都讨论了一遍。

三封八百里加急密折入京的消息贾赦能够通过观 察驿丞的方式得到,其他人自然也能。只是所有人都知道百八里加急密折入京,必是哪里出了大事了。但是致和帝除了诏苏丞相入宫商议,谁也不知道密折的内容啊。

现在致和帝一口气提出撤换江南三名封疆大吏,看来加急密折从江南来是没跑了,就是巡按团未归,江南局势具体如何也没人知道啊。这时候皇上问起,该怎么答?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呢?这不是突然抽查还闭卷考试么?

听见父皇见问,太子眼中一道精光闪过:前日贾敬还建议过自己不要觊觎两江总督之职,今日这问题就来了。

其实但凡能站在朝堂上的人,都有钱益年和林如海与谢昊堂分属两个阵营的常识,所以不管谁胜谁败,这三人一起撤换不大可能。皇上这是故意将三人混在一起,模糊百官的判断,想听最真实的建议呢。

但是皇上问,也不可能不答呀。

朝会上沉默了片刻,便有人站出班列提名。钱益年和林如海是文官,百官们提名的候选人倒是中规中矩。但是之前大学士李宜山名声大损,连带连累门生,百官提名都避开李宜山派系的官员。

陈御史之死的事‘真相’大白后,李宜山更是称病几次未曾上朝。所提之人自是跟司徒硫一派没什么关系。

而两江总督这一职,提名便是精彩了。正如贾赦分析,史鼎乃是热门候选人之一;另有两个候选人分别是粤海总兵石光珠和京营先锋大将军霍炎。另外还有一些出身京营和平安州的将领。

史鼎凭军功封侯,霍炎出身南安王府,之前司徒硫为其谋平安州节度使一职未果;石光珠出身缮国公府,也是在粤海抗击南越的时候立功晋升。

这三人皆是出身不凡,能力也不弱,而且皆是少壮派将领,都是可以提拔重用之人。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初司徒硫为霍炎谋平安州节度使一直,乃是因为荣国府尚且受通灵宝玉掣肘。而现在经历了司徒岩谋逆一事,越发提醒了致和帝需要制衡和分权,霍家既然有了一位镇守西海沿子的南安郡王,便不会再出一个两江总督,谁都知道霍炎这回从热门变成了陪跑。

而史鼎和石光珠相较,自然是史鼎调往江南,石光珠升任粤海总督更合适。

商议良久,附议这个任命的人越来越多。

致和帝才问道:“几位皇儿觉得如何?”

其实致和帝上朝的风格更喜欢群臣自由讨论,鲜少点名征求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