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3(1 / 3)

君染?他写信给她做什么?

乌棠本打算不予理会,只是忽然想到了些什么,又接过信笺,拆封。

信笺上显然不是君染的字迹,而是旁人誊抄的。只是,这些东西他一个闺阁公子是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的?

差点忘了,此君染非彼君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水泥又是何物?

制造水泥需石灰、粘土和砂等材料。……首先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加热,经过高温烧制就可以得到生石灰,即一种灰白色粉末状物质。……生石灰与水反应会产生石灰乳……准备粘土,加入水,再添加适量的砂,反复搅拌……最后将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凝固并变得更坚固耐用,最终形成坚硬的水泥。

……

按照君染信中所说,此物坚硬非常,倒确实是建筑大坝的好材料,只是,非一日之功。不过,可以一试。

乌棠捏着信笺放在烛火上,直至其化作灰烬。

乌棠修书一封派人送去汝南官窑,石灰石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只是寻常人家不常见而已,许檀倒是擅长鼓捣这些玩意儿,也许她会有法子。

如今粮食紧缺,军需屯粮动不得,那就只能从外地买粮了。可问题是,她没钱。

乌棠思来想去,此事还是要朝廷出面。乌棠给萧臻递了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至京都,希望她能从中斡旋,说服朝廷允许商户自江南购粮贩至西北,打通商道。必要时候,可以以盐引为代价。

朝廷在全国实行盐业官卖制度,朝廷专卖的盐称作是官盐。盐业由朝廷专卖,属于垄断经营,由官府设置盐官,统一管理售卖。盐成为国家完全掌控的东西,涵盖其制作、加工、买卖等所有领域,所以古代盐官一直是个肥差。而那种私人买卖的盐,称为私盐,是朝廷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若是被朝廷查获,罪处极刑。

盐业是暴利行业,商贾也想分一杯羹,但是一直没有门路。贩卖私盐一旦被查获身家性命可就不保,若是能名正言顺拿到盐引,就能光明正大贩卖官盐了。

『盐引』制度的形成也由此而来,『盐引』又称『盐钞』,是朝廷的取盐凭证。盐引有价,每张『盐引』可领盐116.5斤,价6贯。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称为『引纸』,前卷存根称为『引根』。

盐引在盐业的买卖与运输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商户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否则一律以贩卖私盐论处。

通俗来说,商人可以定期从朝廷手里购买盐引,然后才能从事『盐』的相关商业活动,合法买卖食盐。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尽管中间增加了很多成本,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日进斗金不是问题。

但是正因为其暴利,朝廷对盐的把控就更加严格了,商贾虽然家财万贯,可是想要换取盐引也是求道无门,难于登天。

乌棠提了一种解决办法,这是这条件喝退了许多人。

商贾若想取得朝廷认可合法贩盐,就必须要有盐引,想要换取盐引,就需要自发打通东南自西北的商道,让更多的米粮流通到西北地区,且不能哄抬物价。

京城,江南一度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之地,商品种类繁多,其中获利较多的是盐、铁、酒、谷物、布帛、家畜、木材、皮革、漆器等物品,那些“周游天下”的富商大贾,也多是盐铁大商人和粮食布匹贩运商。

西北边境之地受长期战乱的影响,粮食、布帛和盐铁等都属于战时战略物资,大多都归于中央把控,很少在市面上流通。而各大商户开辟的南北商道安全又稳定,没人愿意到西北重新开拓市场。这不仅成本高,风险大,利润还低,商贾不利不起早,既然无利可图,自然不会白费功夫。

但是对于乌棠来说,只要有米粮流入西北,稳定民心就可以了。哪怕米价稍稍溢出两三文钱,百姓也是能接受的,不怕买不起,就怕买不到。

其实只要稍稍一核算,这笔买卖横竖不亏。只是从前无此先例,乍一听这条件十分苛刻,是个赔本买卖,但是细细一想,打通一条商道,以后南来北往,货物交通,无往不利。而且取得盐引就能合法贩盐,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谁不想从中分一杯羹呢。

只是现在盐铁经营权通通收归中央,若想从中斡旋,分出一丝利给商贾,恐怕又要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不过这几乎已经算得上是个好办法了,朝廷国库又不是聚宝盆,再精打细算也要收支平衡,不能只出不进。如今百姓遭灾,西北地区的税肯定是收不上来了,那就只能从别的地方收税。

商贾之富,富可敌国。

既然商贾愿意提供粮食贩至西北,那就以盐引做交换,但是贩盐的所得利润,朝廷也要对此收高额的税。

没想到不过三个月时间,就真的有商贾接了单,果不其然还是慕容家。慕容家的第一次试水,朝野上下多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