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第十三章 钟繇的建议(1 / 3)

当曹叡下定决心亲征的时候, 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就出现了。

这位魏王已经二十五岁,子嗣却稀薄得很。

这个问题可以用他励精图治,鲜少去后宫来解释尽管他后宫妃嫔人数也不少也可以用他热衷同年轻貌美的宗室兄弟们一同嬉戏来解释。

但不管怎么解释, 他只生了两个儿子, 而且此时全部夭折。

因此如果曹叡亲征,谁来镇守邺城

曹爽来到曹楷府上,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时, 还有些不敢相信。

报丧这种事, 怎么想都是登门来得正常,天底下也没有把人家喊过来报丧的道理。

但曹楷自有主张。

“昭伯何其愚也”他先发制人了一把, “待宫中消息传到府上时,必要贤弟留家居丧, 若贤弟到时接了魏王的旨意,岂不悔之晚矣”

“我父今已弃世, 我为人子,怎能不守孝道”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昭伯可知, 陈长文欲劝魏王亲征”

曹爽一瞬间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

“魏王无后,如何能以千金之躯而赴险地”

“昭伯与我所见略同陈群此举,分明辱我宗室无人能为魏王分忧”

公平点说,曹真曹休病故之后,宗室之中能与诸葛亮抗衡的武将, 确实是没有了。

但曹魏并非没有名将,无论东线的满宠胡质,还是西线的张郃郭淮, 都是百战之将。

然而他们都是外姓武将,倚靠他们统领三军,这在五子良将也因出身而不能更进一步的魏武王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

曹叡亲征洛阳,亦是无可奈何之举,但在有心人的口中,总能巧妙的改变一下意思。

“兄是说”

“昭伯可知,那陈群是如何毁谤于你的”

作为曹真长子,他自幼便留在宫廷中,与曹叡一同长大,情分不比寻常,大概仅次于曹休之子曹肇。然而他也的确从未经过战阵,陈群反对他接任曹真的大都督之职,并不算毁谤了他。

这种事魏国人尽皆知,吴蜀两国也都心知肚明,但让心高气傲的曹爽听到,还是感到十分难以接受。

他一把掀翻了拜访各色春时干果蜜饯的案几,目眦尽裂。

“陈群老匹夫,竟敢如此小觑于我”

时机成熟,曹楷慢条斯理的命令婢女过来打扫狼藉后,揣度一番曹爽神色后,才悄悄开口。

“昭伯何不效法古人,墨绖从戎呢”

离开宫廷的陈群感觉十分疲惫,他年岁已高,体力不支,现下又在黎明时分入宫与魏王密谈了这么久,脚步也有些虚浮。

但他仍然坚持着去拜访一位故人。

他的故人身体更加虚弱不堪,但他尊敬他的学识智谋,并且急需他的一些建议。

当陈群走进太傅钟繇的府邸时,这位同样为魏武王立下过大功,因而位列三公的老臣今年已满八十岁,白发苍苍,胡须飘飘,一身宽袍大袖,如仙人一般在池边柳下指点自己的幼子钟会修习书法。

清风拂来,钟繇抬了抬眼,笑眯眯的看了一眼陈群。

“长文如何这般气色”

他这般气色,自然是因为殚精竭虑,夜不能寐所至。

再看看斜靠着凭几,一面赏玩春色,一面享受天伦之乐的钟繇,陈群忽然感觉到了一丝羡慕。

春天的确来临了,只是邺城的坚冰仍未融化。

陈群来拜访钟繇,是因为有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他还不太能拿定主意。

“魏王亲征,谁来镇守邺城”的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如果魏王意欲亲征洛阳,他最担心哪一位宗室为乱

钟会被抱走了,留下了两张字迹颇为清秀的字帖,陈群不免多看了一眼。

除了“四岁授孝经”外,观这手书法,也令人觉得这孩子将来或许大有可为。

只是不知待他长大时,这世道究竟变成什么样了。

“我今冒昧登门,实为战事之故。”

钟繇摸了摸胡子,看了他一眼后,招手命一旁的婢女扶他慢慢坐起。

“我亦知长文肺腑。”

虽然知道陈群的一片忠心,但并不会轻易接话。

这位被魏文王称为“一代之伟人”的太傅,既是一位能臣,也是一位聪明人。

宗室这些日子以来的暗流,钟繇并非毫无察觉,只是他现在年老体迈,心思早已不在朝堂,而在如何为爱子铺路上。

陈群与宗室之间的矛盾隐隐已现,钟繇时日无多,自然不愿参与其中。

毕竟他还有几日光阴已不可知,但两个儿子路还长久,只要在魏国继续出仕,便不可能避开诸夏侯曹。

因此钟繇此时小小的含糊与推拒,陈群并不在意。

既为魏国三公,长子可以袭爵,幼子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