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3 / 7)

陇西竟然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模样。

他以为关中大汉赤地千里已经足够骇人,没想到陇西变化更大。

先前他还不理解后世朝代为何会放弃富裕的关中,选择没什么天险可守的平原,哪怕天音提到过气候影响,还是有些稀里糊涂。

李世民倒抽一口气,总算是意识到气候对于地域的影响,若是丰腴高粱之地的陇西都变成这番鬼模样,那关中呢

关中可是多山区,是不是更加狼狈

难怪长安城后来再未成为都城,关中土地变得贫瘠,太恐怖了

这些只是因为树木砍伐太多,泥土流失造成的吗

种树,一定要种树,缺多少树,十倍百倍种回去

李世民心有余悸,他绝对不允许大唐变成那光秃秃的模样。

朱元璋傻眼了,在群里质疑“少些树有这么大影响”

老朱同志吃了没文化的亏,才同意治水官员让黄河变道的主意,现在一看上游问题不解决,黄河还会将泥沙带下来,哪怕换到新河道又有什么用,治标不治本。

新河道河床再被抬高,可就没有旧河道让它再改道

朱棣摸了摸鼻子,他建皇宫从各省崇山峻岭收回不少树木,皇宫建成还多了不少木材,本来膈应自己的皇宫被鞑子拿去居住,现在知道皇宫竟然还被烧了。

自己修建皇宫把大明的金丝楠木都采集完了后世也没长了

不会吧

这木头采了就不会再生了

要不要种

他踟蹰,树木成材岂能没个几百年,种了岂不是便宜后面朝代

“不对”朱棣反应过来,“俺现在知道大明历史了为何要怕”子孙真要不争气给万贯家财也守不住

多年来黄河已经不堪重负,不过到八九十年代黄河下游曾出现过长达226天断流。

当然上个世纪断流也不是天灾造成,而是人为。这些水去了哪里呢被沿途城市拦截了,水库要水,种地要水,生活

要用水,一座城市一座城市拦截才导致下游完全断水,这在古代大概是无法想象的。

在古代黄河下游断流只有一种可能,特大旱灾。

17本作者玄北提醒您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一张黑白照片,干涸出现巨大裂缝的河道。

也正是因为这次黄河断水,国家大力治理黄河,现在上游植树造林,下游束水冲沙

三门峡大坝宽阔水面、小浪底大坝那黑乌乌的泥沙声势浩大直冲上天。

李世民惊叹不已,“这等工程我大唐何时能办到”

三门峡,那是三门峡,就在伏牛山脚,李世民可是在这里打过仗,自然知道三门峡的凶险。

寻常船只到这里就得下船,改行陆路,船到三门峡不是熟悉地形的老舵手根本无法通过。

多年治理黄河已经有了成效,不说上游增加了多少绿化面积,就说下游近些年大家是不是有听说黄河水清了的话

是出圣人了吗

当然不是,是我们贯彻了大大的话,“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本期开头提到了商,那么下期我们说说比商地位高一些的工,今日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啥子黄河,跟我们大汉好像没关系”刘邦扣了扣鼻孔,还是先解决异姓王造反一事。

天音提前告知未来,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匆忙起事准备的不充分,坏事是几个被天音点名的联合起来了。

“这不是欺负乃大公”

朝廷要出兵讨伐叛军了,派谁去是个问题。

最好人选当然是韩信,可最好不代表就是最合适。

刘邦怕他前脚让韩信领兵,后脚人就带兵反了

也不敢托付给其他人,他花甲老人了,怕再发生点波折。

这叛乱得刘家人自己去平定。

戚夫人得知刘邦要出兵平叛,立刻慌了,皇帝都多大岁数了,说得难听点半只脚踏进棺材了,让一个老人去战场这不是开玩笑吗

她和儿子一生荣辱可是都寄托在皇帝身上,皇帝好,她和儿子才能有好日子。

戚夫人可不认为自己能在吕皇后手下能讨到好日子。

“朝廷就没有其他可以领兵的将士了吗”戚夫人惶惶不安,“非得陛下您亲自出马”

刘邦拍了拍爱妾的手,安抚她,“朕只是去前线监军,又不是亲自上战场,不会有危险。”

“既然没危险,为何不让太子前去”戚夫人脱口而出。

说完后越想越有道理,“陛下,太子是要继承皇位的,您都说这次没什么危险,是不是应该派太子前去,他总要担负起大汉帝国,正好也可以让陛下和朝臣见识一下我们大汉的继承人”

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