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5 / 6)

家每户分到不少钱,这些钱拿去买陈粮,可以吃两年了,就算明年闹起饥荒

他们也不用再怕了。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朱棣没在田头多待,锦衣卫搬了一筐皇帝亲手从田间掰的嫩玉米,将皇帝护送回宫了。

回到宫中,皇帝吩咐全煮了。

自己只留了四根,其他都高兴分享给留在北京城的官员。

因为玉米有限,每人只分到半根,半根尝尝味道,不仅不难吃,味道还带着甘甜。

不少人发出质疑,“这还是粗粮吗?”这分明就是细粮!

河北皇庄大丰收,新粮产量远高于现有粮食产量,这可是不少人亲眼所见,皇庄所在的田地又不禁止人靠近,采收时有人亲眼看见。

多少粮食,心里一算都能算出个大概。

“上天保佑我大明!”不少人喜极而泣,这么多粮食,寻个旱地,种上个十亩,哪怕遇见旱灾其他田绝收,只侍弄这十亩也够一家人活命了。

更不要说土豆和番薯的果子是埋在土里,埋在土里意味着什么?

不怕蝗虫啊!

农民抵抗力太差,不就是在抵抗灾情方面太差吗?

有人已经盘算将属于自家的荒山也给种上,也就辛苦几日,种在山上不用担心洪灾。

哪怕种得少,只种一亩地那也能活命了。

皇帝老爷可是说了,第一年收获的新粮拿来做种子。

第一批玉米晒干脱粒,没等储存就被送去地方官府售卖。

价格不高,一分钱两粒,买上一百文,就有两百粒,足够种一亩地。

家境贫寒的相互抽钱买个两百粒再分分,反正种上一年,明年可以用自家的种子,虽然不明白官老爷为何嘱咐玉米地最好跟邻家挨着,但大部分还是听从了。

头一次种新粮,心里也没个底,还是听从有经验的官老爷。

买到新粮的老农刚走两步,又听到不远处有详解讲解新粮种植的农官。

“玉米要育苗,怎么种,棉花怎么育苗,玉米就怎么育苗,正月过后就能育苗,平时用草盖起来,日头好的时候掀开稻草晒晒太阳,咱们这边比南方要冷,最好等清明过后一个月,气温彻底变暖再移栽,种的时候旁边可以点些豆子,能让玉米长势更好。遇见什么问题,就来问,村里有识字的乡佬也可以带一本农书回去,都是后世结合的经验,可能不怎么对应我们现在的气候,大家可以拿来做参考。”

老农一下走不动路了,他正好有个识字的孙子,脚步一转老农挤进人群中,“俺要一本。”

“都有,都有,大家别着急,这是皇上开恩给咱们印的。只要两文钱,两文钱可是连纸都买不到,更不要说是一本农书了。”

“皇历要不要?今年的皇历改了,下面多了些田间常见药材,大家遇见可以采了自己用。一些药材药铺里也是收的。”

老农二话不说,“要!”

一翻书,上面还有绘图,他认出来了是只猪。

皇历上印只猪做何?

老农怀揣

着这个疑惑回了家,一回到家先将玉米种子挂起来,避免被老鼠啃了,然后慈眉善目将小孙子叫过来,将两本书递过去,让他帮着念。

小孙子念得磕磕巴巴,但好在没有生僻字,都是常用的字,也不是饶舌难懂的文言文,全是大白话。

老农也听得懂,听到怎么堆肥眉飞色舞,听到怎么在冬日做豆芽,两眼放光,听到猪难产怎么处理,以及母猪产后该怎么护理,直接兴奋起身。

他孙子很不理解爷爷的兴奋,“咱家又不养猪。”

老农拍了孙子的小脑袋瓜,“现在不养,不代表以后不养。”

他看皇历眼神都不一样,这哪里是皇历,分明是皇帝老爷赠予他们的致富秘籍!

“还是现在的皇帝老爷好。”

以前的皇帝老爷也好,杀了不少贪官,可是穷呐,跟他们一样穷,现在的皇帝老爷好,能带他们致富。

朱棣最近荡漾百姓热情吹捧中,已经被捧得晕迷糊了,哈哈哈,老百姓说他比他父皇做得好!

哈哈哈……

朱棣快要乐疯了,以后谁还敢拿他夺了侄子江山这事说事?

他可是得到百姓拥护的明君,就跟那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哪怕杀手足逼亲爹,只要对百姓足够好,谁也抹去不了他的功绩。

朱棣摸了摸眼角,不行,他要稳重。

他是要做明太宗的人!

悄无声息在皇帝群里炫耀了一下,哎呀,这种好事就应该跟大家分享,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敞亮,他朱棣不是那种对家人有所保留的汉子。

朱元璋沉默盯着群,许久未说话,脑子里还是嗡嗡作响。

他坐在椅子上冷静许久,还是无法想象,百姓心目中,老四做皇帝竟然比他做得好。

朱标已经看到了四弟炫耀内容,笑了笑,另一位四弟虽然当了不少年皇帝,但还是让他感觉到有几分熟悉。

以前爹在外打仗,娘忙着管理府外的事,几个弟弟基本是他带大,老四什么性子,他可是比老父亲还要清楚。

老四现在的模样像极了知道老父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