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结论(1 / 2)

时空气泡的碰撞 穆承 1764 字 2023-11-16

在酒店门口硕大电子屏显示14d 17h 25min 55s 45ms的时刻,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落叶,冷空气顺利地登陆G城,天空将明未明,像一片墨水没有挥洒均匀的画布,酒店内昏黄的廊灯还尽职地亮着。一声急促的滴滴滴的声音划破了静谧的黎明,粗暴地吵醒了精彩纷呈的梦境。

半小时后,剧院式的大会堂再次迎来了满员的状态。令人难以抵抗的困意漂浮在大堂上空,将近五周的高压折磨和变相软禁,让众人难掩疲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长时间地没有身心放松地与人交流,没有适当的运动,没有和家人朋友联系,没有接触外界信息……总之,他们如同生活在一座孤岛中,精神状态到达了难以维持的边缘,导致他们表现出对此次会议兴趣缺缺又懒于思考的模样,尽管会议试图带来一些好的消息。

“各位尊敬的学者,我知道这段时间大家都非常非常辛苦。我代表全体同胞对诸位的艰苦奋斗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是一次无法预估的浩劫,在座的各位就是我们现存的最大的希望。我知道研究进行到现在大家都已经疲惫至极,但恳请诸位再坚持坚持。并且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将近五个星期的埋头苦干,我们三个大方向的小组都先后获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

袁儒书记说完,停顿了一会,贴心地给予众人一些反应时间,

“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首先请出李上林教授及其团队作成果汇报”

坐在左前方的老教授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用缓慢而浑厚的声音,说道,

“我们团队通过对比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及特殊用语习惯,发现编号13048的青铜器铭文存在一小段文字更贴近现代的行文方式,带有着意模仿的痕迹。这是青铜器图片及原文和繁简体文字对比图”

舞台中央的大投影屏终于发挥了它该有的功效,并且大厅四周也放下了数十块小型辅助屏,确保每一位在场人士都能全方位清晰地看到材料的每一处细节。

舒安一看到图片就反应过来,这是少有的令她印象深刻的转译材料之一,老教授提到的那段文字舒安反反复复校对和检查了不下十遍,主要是,文字给她的感觉太熟悉了,熟悉得让她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她和吴国霖前前后后讨论了好几次,最后还是本持着专业精神,不修一字,原原本本地将结果呈交了上去。

老教授抛下了信息量巨大的结论后,又言简意赅地补充到,

“为减小误判的概率,我们联合数十个语言学专家团队、文学研究团队、计算机专业团队、民俗研究团队,建立了庞大的语言数据库,加上数千名人工校正,我们将这一结果的误判率降低至15%”

最专业的团队,最先进的设备,及将近85%的正确率,每一个都证明了这个成果的可信度。在场的每一位学者都非常清楚,世界上没有能够真正被证明的真理,也非常清楚85%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你当然可以反驳他,至少还有15%这个结论是错的,但毕竟还有85%是正确的,并且这个可能性非常大,你信还是不信?你认为这个时空碰撞已经发生还是没有发生?

场下的人就着结果开始了新的一轮讨论,投影屏里滚动着该结论的证明材料。

十分钟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学者举手示意,话筒递到了他的手中,会场就这个结论开始了回溯调研。他首先提问,

“在你们利用语言学及数据库进行细致对比分析之前是哪些工作团队?”

显示屏把材料翻到上一阶段的界面,上面清楚地写着负责的团队成员姓名和职位。

一位穿着深灰西装,带着金丝眼镜,简洁地做出了回应,

“我们团队主要是配合第一阶段考古方向的工作小组,对转译的材料通过语言分析及用语习惯分析对材料进行时间鉴定,是一个补充型,辅助式的工作”

“请问贵团队有没有对该资料的文字进行过校读和修改?”

“没有”

老学者示意这个环节的质询结束。

显示屏继续回溯到上一阶段工作成果及负责团队,上面写着成员名单:

带队老师吴国霖Z大古文字学教授

主要完成者舒安Z大研究生一年级

立马有人对此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研究生一年级的水平是否达标,这一环节的可靠度令人难以信服”

坐在舒安旁边的吴国霖神色如常地做了回应,

“这篇材料我非常有印象,我的研究生跟我讨论的次数不低于七次,在转译的正确率方面不敢说100%,至少90%是完全能够保证的。而她跟我讨论的原因并不是说这篇材料的古文字字形多复杂难辨,实际上,这篇材料在我们研究的众多材料里面连中等难度都算不上”

吴国霖调整了坐姿,不动声色地帮舒安挡住了大部分的视线,继续说道,

“这篇材料的字形非常容易辨认和识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