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吟游诗人的传颂中,是伟大而脍炙人口的,但只有真正站在战场上,并活到最后一刻的人才明白,战争是残酷且枯燥的。
所有的荣耀都是在胜利后才能获得的,而战争的过程却没有任何新意,有的只是一成不变的战术方阵推进,以及时刻伴随在身边的死亡。
在双方隆隆的炮火声中,前排的火枪兵很快抵近到有效射程之内。
于是,法兰西王国一方的职业火枪手们,按照军官的命令停下脚步,将盾牌插在自己前面,火绳枪架设在上面扣动扳机。
没错,第一排火枪手都是配盾的!
这么做虽然会降低火力密度,但却可以很好的降低火枪手对射过程中出现的伤亡。
另一边查理麾下的火枪手,同样手持全身大盾,举在身前,没有抵近射击,跟对面差不多同时停下脚步,将大盾插在地上朝着对面射击。
打完一枪后就将火绳枪交给后面的火枪手,换上装好的火绳枪继续射击,如此一来插入地面的大盾就不用移动,至关重要的第一排仿佛钉死在地上一般。
如果有人阵亡,后面的火枪手会立刻替补上去。
扶起倒下盾牌,捡起火绳枪继续射击。
双方的对射就是这么枯燥且无味……
没有近距离排枪,更没有递进式齐射。
排队枪毙时代的战术在这时候根本看不见,因为排队枪毙时代的战术都是依托于燧发枪诞生的。
以火绳枪的射击频率,和士兵之间的间距,根本不可能打出排队枪毙时代的火力密度,自然也就不可能一轮齐射加刺刀冲锋打垮敌军的士气……
而且,这个时代的火绳枪手身上都是披甲的,虽然只是最普通的甲胄,但也足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刀剑劈砍。
如果有一方敢顶着子弹拉近距离,那些火绳枪手绝对不介意突然拔出大剑冲上去砍人。
队形松散的火绳枪横阵跟燧发枪兵排列的密集横阵是完全两码事,根本挡不住散兵的冲击。
所以抵近射击的火绳枪横阵只会被敌人的突击搅乱阵型,无法达到近距离齐射的效果。
这就是典型的武器装备决定战术阵型。
即便在查理上辈子的记忆中,火绳枪时代也很少有抵近齐射的战术,这足以说明问题。
由于双方对射的距离都是刚刚进入火绳枪的有效射程,如果是无甲或轻甲目标,在这个距离上对射,自然能造成有效杀伤。
问题是这些对射的火枪手隔着有效射程的极限距离,还在前面立着一面大盾,飞了这么远距离的铅弹早就没有多少动力,绝大多数都被大盾给挡了下来。
火绳枪由于气密性问题,铅弹的初速度并不高,所以距离拉远了,就无法破开精良大盾的防御了。
如果是那种推车才能推动的更厚更沉重的大盾,即便是火绳枪近距离射击也没法破防。
查理上辈子记忆里,明末清初的八旗军就是用车楯战术,将明军的火枪废掉的。
当然,即便是燧发枪面对车楯战术也不好使,对付车楯战术的神器其实是火炮,不是那种笨重的红衣大炮,而是小口径机动性强的野战炮。
毕竟车楯那东西能挡住火枪铅弹就是极限了,任何口径的火炮都能轻松将其击碎。
在小口径野战炮面前,车楯战术如同自杀。
这也是查理记忆中欧洲那边没有流行起车楯战术的原因。
而明末清初的八旗军能用车楯战术打遍天下,主要还是因为明军的火器质量太差劲,而且对小口径火炮不太重视。
当时的明军火炮原型都是仿造来自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只顾着追求射程和威力,忽略了机动性的重要。
当然,这不是因为明军的战术头脑不行,而是明朝太过腐朽,即便有人意识到问题,也无力改变。
换成明初的军队绝对会根据敌人的武器及时改变自身的战术和武器配置。
而不是固守传统,用一成不变的战术被敌人打垮。
这不是明末军队的问题,而是所有王朝末代军队面临的困境,末代王朝因为体制腐朽和没钱等原因,对军事改革和政策改革都反应相当迟钝,甚至即便到了亡国那一刻,也没能改革成功……
反倒是初生的王朝,往往锐意进取,尤其是在军事上,完全就是实用主义,只要是好用的武器和战术,立马投入全部精力和财力进行学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关前后的八旗军,努尔哈赤刚起兵的时候,女真人只会射箭和拿着大刀片子砍人,连骑马的功夫都是蒙古人的弟弟……
但在入关以后,八旗军已经吸收了蒙古人的骑射本事,汉人的火器铸造和熟练运用火器的能力,可谓是将周边强敌的优点都变成了自身的优势!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老林子里钻出来的通古斯野猪皮会越打越强了。
但查理所在的这個世界,战争并不罕见,哪怕人类诸国保持和平的年代,对黑暗种族的小规模清剿战争也从未间断过,这也是那些雇佣兵不至于被饿死的根本原因。
所以,欧罗巴大陆上人类诸国对火绳枪战术的运用,查理还真的没有什么优势,哪怕他知晓西班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