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姜汤,一人给他们手里塞一碗,让他们快点喝了驱寒。 江月和联玉一个是身体弱,另一个则是重伤未愈,确实都冻得不轻,脸色发白。 辣的姜汤下肚,两人才缓过来一些,吐出一口长气。 房妈妈心疼坏了,说“早知道突然变天,说什么也不让姑娘和姑爷外出了。没过几日就是婚期,在这档口生病就不好了。” 江月说还行,“城里真的不冷,路上的行人还都只穿夹衣,没穿袄子呢。是出城以后才忽然变了天,起了风。” 她们肯定想知道自己进城半日做了什么,所以江月又把自己去巡铺的事情说与她们听。 “祖父留下的铺子还带个小院,倒是挺宽敞。格局和这老宅差不多,虽荒置了许多年,但好好收拾一下,却也能住人。尤其是那铺子从前毕竟做的是吃食生意,是以灶房比咱家现在的还大一些,灶眼也有三个。也省的像现在似的,我有时候用大锅熬药汤,房妈妈便不方便做饭了。” 说完,江月没忘了自己的道友,一边说“联玉也挺喜欢那里的,是吧” 一边用手肘拐了拐坐在自己身旁、正捧着姜汤慢慢喝的联玉。 联玉被他拐的呛了一下,却还是配合地违心道“那是确实还不错。” 他们说话的时候,许氏和房妈妈又拿起针线在做女红了。 江月的嫁衣是江父还在时就为她准备的,但男方的喜服却得现做。 而且联玉的替换衣裳也不够,到现在还穿着宋家退回来的外衫,暂时对付几日还好说,总不能天长日久的只这么一件衣袍。 因此两人便分工明确,针线好些的许氏给他缝制喜服,针线粗糙一些的房妈妈便给他缝中衣和常服。 听着江月这话,许氏和房妈妈便明白过来她是要搬到城里去。 许氏其实觉得住在村里也挺好的,虽冬日里确实有些冷,但搬到城里去花销真的要高出不少。 但马上女儿成了家,便也是大人了,又是当着女婿的面,不好一下子驳了她的话,便看向房妈妈。 房妈妈停了手,想了想道“姑娘说的是,夫人和姑爷的身子都不好,冬日这村里确实冷的不成。不如老奴带着宝画去打扫一番,等姑娘和姑爷成婚后,就带着夫人一道搬进城里住。老奴和宝画就守在这老宅里。每隔一日或者两日,去做一次活儿。” 江月和许氏立马都不说不成 母女俩再没把房妈妈和宝画看成下人的,哪儿有他们自己搬到城里去,留房妈妈和宝画在老宅挨冻的道理 再说房妈妈和宝画这还背着她们不肯吃细粮呢,怕是等她们一走,她们更舍不得吃喝。 许氏难得地有了一次主见,坚定地道“要搬一起搬,要留就一起留。一家子哪儿有分开的道理” 江月也点头附和。 房妈妈便没再多说。 不过江月也知道房妈妈心中的顾虑,说到底还是担心搬到城里开销太大,加快坐吃山空的速度。 “那这样吧,”江月换了个说法,“等我和联玉完婚,咱们先搬到城里去过冬。这期间呢,我就试试看能不能在城里寻摸到营生。若营生能开展了,咱家有了进项,便在城里安家。若不能,开春再搬回来就是。” 这法子倒是不错,左右只是去城里过个冬,花销再大也不会多到现在的江家难以接受的地步。 许氏和房妈妈便都点了头。 正说到这儿,大门就有了响动,原是大房那边送给江月添妆的东西到了。 这份添妆里头有鸳鸯喜被两床,料子两匹,小银簪子两支,铜镜两块,木梳子一双,红烛一对 都是些虽不名贵,却很实用、且成双成对,代表了各种好意头的东西。 一眼就能看出了花了心思的。 核对过礼单没错之后,房妈妈把人送出了老宅。 许氏看着难免有些自责地道“早知道不该听你们孩子说一切从简,如今看着,咱们自家准备的,竟还没有你大伯家给的多。也是我这当娘的不够尽心。” 江月挽上许氏的胳膊轻轻晃了晃,“娘怎么这样想不应该说咱家幸亏没有准备很多东西吗不然好多相同的东西,也不知道哪年能再用上,搁在家里也是落灰,没得浪费了。” 说完她又习惯性地用另一边胳膊去拐联玉。 联玉这次早有防备,敏捷地躲开了,稳稳地端着汤碗,带着笑意道“小姐说的是,您别自责。” 许氏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被他们几句话哄好了。 转眼就到了江月和联玉的婚期。 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