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新朝新气象
建业皇帝和洪武皇帝作为大明前两任皇帝有很多不同之处,无论是个人性情还是治国方式都可以称作天差地别,但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他就是勤恳工作。
在这一点上建业皇帝完全不逊色于洪武皇帝,一样的高强度批阅奏疏,每日早朝也是风雨无阻。
老实说这是官员们不太喜欢的情况,因为皇帝勤恳这意味着臣子需要更加勤恳,他们宁愿朱标能时不时偷偷懒,这样他们也能轻松不少。
不说别的,光是每天凌晨就要爬起来早朝这一点就是极其痛苦的,也还好古代没有什么夜生活,睡得要比后世人早一大截,睡眠时长他们还是充足的,不然的话这么些个糟老头子很难顶得住天天如此。
“启禀陛下,今年各地的乡试已经陆续举行,只不过各地士子似乎有颇多怨言,科举内容变更加上成分数及格制度让他们难以适应,而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今年及格中举者人数大幅缩水,不及往年乡试十之二三。”
朝会之上,作为新科主考官的任亨泰站了出来,向朱标汇报起了今年新科乡试之情况。
其实朝会并非是议事的场所,这玩意儿仪式性大于实用性,只不过朱标上任之后却喜欢在这里听取各部官员汇报各部工作进度,这也算是官员们为数不多对建业皇帝不满的点了。
建业皇帝对待官员宽松是不假,但是对于朝廷管理那也是真的细致,继位不久之后他就对各部工作流程进行了改革,很多部门的事务都被条目化具体化了,短期任务长期任务工作进度现在都要明明白白的进行汇报,于是就有了任亨泰现在的动作。
当然朝会上朱标不会深入讨论,他只是利用朝会这个场合来听取汇报,也算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式,如果有些问题他需要进行议论或者讨论的话,会再在私下召官员商谈指示。
只不过这种方式让官员们不怎么舒服就是了,工作被条目化明确化,他们就不好打马虎眼和偷懒了,只能被逼着认真工作,不然工作进度一直不动的话,皇帝恐怕就会不太满意了。
听到任亨泰的汇报,朱标只是笑了笑:“毕竟是改制后的第一次科举,考生们有所不适这也是情有可原的,虽然今年中举者数量不多,但这也在朕的预期之中,这次不行也有下次嘛,朕相信我大明士子只要转变思维,很快就能适应下来了。”
说到这里,朱标目光搜寻了一下,很快找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士子群体有怨言朝廷也有义务进行一定的疏导,解缙你回头就科举改制的事情写一篇文章,要把朝廷科举改制的目的申明出来,让考生们都明白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大明未来发展的需求,他们现在多学习沉淀两年,以后才能这里点头了就可以登下期官报。”
任亨泰刚刚的汇报轻描淡写,但是朱标很清楚各地士子对科举改制的反应绝对不只是有所怨言这么简单,虽然考生的情绪并不能左右事态发展,但是该安抚的时候朝廷也该表示一下态度。
即便不能让所有考生都能理解认同,但是总归是有助于改制的推进,等到聪明人先改变并且博取到前程后,大家慢慢也就能够接受了。
做事嘛,哪儿有一帆风水的,都是在矛盾和冲突中一点点拉扯前进的。
随着朱标指示下去,解缙连忙从官员队伍中站出来领命,除了任亨泰叹了口气,其他官员都是纷纷投去羡慕的眼光。
每个皇帝根据个人的施政思想和习惯总会对朝廷部门有所偏重,朱元璋性情简单直接所以才有锦衣卫的风光无限,而朱标做事细腻温和却是让新闻司一下子起势了,这个新皇帝非常喜欢运用《大明官报》向天下传达自己的理念,如此一来掌管新闻司的解缙一下子就炙手可热起来。
这当然也是朱标发现官报这玩意儿确实好用,他可以通过这东西把自己的意志直接传达到每一个读者眼前,这在以前根本就无法想象。
例如这次科举改制的动静,换做以前的话要么他就只能置之不理,要么就是让官府去传达指示,但是各地官府究竟怎么做这就不是他能完全控制的了,现在就不一样了,只需要让解缙写一篇文章,然后自己润色一下加个几句话登报出去,天下士子就知道皇帝的想法了,相当于直接接手了皇帝的规训,能想通的士子也就接受现实了,想不通的人也不敢多说什么过分的话了。
而且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是真的能够影响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例如这篇文章登出去之后,一定有很多士子听取建议前往关中大学就读,这可是皇帝和朝廷亲自指明的方向。
官报越是受到皇帝重视,那么以后新闻司的权重也会相应的提高,解缙虽然现在官阶不算很高,但是没几个人敢小看他了。
一看如今的朝廷,朱标对于旧臣还算是照顾,并没有太多的人事调动,但是他对年轻官员的青睐这也是谁都能看出来的,解缙还算是好的,真正让他们这帮老臣惊心的是那个一言不发的工部侍郎许良,这才是当下朝廷最为耀眼的新星,建业新政大部分的政策都与这个年轻人有直接关系,皇帝对其的信重可见一般。
未来是属于许良这些年轻人的,还在任上的老臣纵然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