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於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陈亮〔宋代〕 …… 肃宗元年(762年)四月五日,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龙殿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四月六日,安葬玄宗的棺椁停放到太极殿。肃宗因仍卧病在床,只能在寝殿哭泣,文武百官则到太极殿哭泣,蕃族官员劈面割耳哀悼的有四百余人。 毋庸置疑,玄宗是在无比郁闷的心境中离开人世的。结局凄惨,令人唏嘘不已。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古往今来,很少有哪个皇帝像李隆基这样,一生命运如此跌宕起伏,后世评价毁誉参半。 少年李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以临淄王身份,与姑母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称帝后,赐死太平公主,以太宗皇帝李世民为楷模,以“贞观之治”为蓝图,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任贤纳谏,励精图治,缔造大唐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政绩彪炳、安定繁荣,雄踞于历史之巅,令后世无限敬仰。 玄宗雄才大略,不甘心做守成之君,随即开疆拓土、恩威并举,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重用奸贼安禄山镇守帝国边疆,导致安史之乱,把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让大唐由盛转衰,更令后人唏嘘扼腕。 从表面上看,是李隆基中年以后沉湎酒色,荒疏朝政,导致奸臣当道,国事日非,最终催生了安史之乱。 实则,是人性普遍的弱点和权力游戏的规则在背后作祟。即便如李世民这样雄才大略、彪炳千秋的千古一帝也未能幸免。只不过英明神武的李隆基没有李世民幸运,未能在有生之年逃过这一劫。 得知玄宗驾崩的消息后,白复面无表情。白复压根就不同情李隆基,甚至对这个犯下滔天罪恶的人扼腕切齿。 坊间虽然传颂着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可是白复却亲眼目睹李隆基下令缢杀杨玉环的阴毒过程。 据杨玉环当年说,在大明宫内,侍奉玄宗的宫女竟有四万人之多,远超历朝历代的皇帝,荒淫无度,骇人听闻。 安史之乱前,天下人口五千三百万,而现在,户部登记在册的人口仅有一千七百万。这消失的三千六百万人,占天下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不是死在屠刀和饥饿之下,就是逃离家园,躲入深山。 以往的战乱、朝代更迭,大都有个循序渐进、由小灾变大难的过程,而玄宗天宝年间的巨变,灾难从天而降,帝国如断崖式的坠落。 白复征战多年,亲眼目睹唐燕两军所过之处,荒烟蔓草、断壁残垣、饿殍遍野……中原地区更是悲惨,每寸土地上都发生过屠杀;百姓互相吞食,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司空见惯,每天都在上演。 …… 玄宗驾崩的消息传到峨眉山,有一位四十四岁的女尼黯然神伤,缁衣赤足,走上金顶,在菩萨面前长跪不起…… …… 太上皇李隆基驾崩的时候,肃宗已经病魔缠身,卧床许久了。得知太上皇宾天的消息,肃宗更是哀伤不已,悲痛怀念。深深的自责和愧疚,更是加重了肃宗的病情。 两天后,即四月初七,肃宗有种预感,自知不久于人世,遂下诏命侍中苗晋卿为帝国最高摄政——摄冢宰,命太子李豫(李俶)监国;数日后,肃宗下诏更改年号宝应,大赦天下。 太上皇驾崩,皇帝病危,此时的大明宫进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时刻。 大明宫中权势最大的两个人蠢蠢欲动,都想以自己的方式控制朝局,进而掌控帝国的未来。 这两个权倾朝野的人就是李辅国和张皇后。 李辅国和张皇后这两个肃宗最亲近之人,曾经是一对政治盟友,互相利用,配合无间。 肃宗灵武登基后,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联手翦除了建宁王李倓和其他政敌。 收复两京后,李辅国独掌宫禁大权,一步步架空肃宗,窃据朝柄,而张良娣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后,母仪天下,权倾六宫。 “以色相交者,色衰而爱弛;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相交者,势倾而交绝。” 而今,肃宗陷入弥留之际,太子李俶软弱无能,大唐命运未卜,李辅国和张皇后都想趁机爬上权力的顶峰,夺取帝国最高权柄。 双方利益冲突日趋尖锐,一场巅峰对决不可避免。 张皇后虽然权倾六宫,但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势单力孤,要想获胜,唯有与人联手。 张皇后审时度势,决定率先发难。 张皇后之所以敢冒险一搏,是因为其师尹凤蓝在背后策划。 当年白复平定江淮后,钦差宦官艾东奉宣慰唐军。在白复回京述职之际,宦官邢延恩和艾东联手,从白复亲兵岳随弓身上,套取了尹凤蓝秘密羁押的地点,随后将其营救出来,藏匿在大明宫中。 在尹凤蓝的密谋下,张皇后假借肃宗之命召见太子李豫(李俶)。张皇后道:“李辅国久典禁兵,诏书敕令皆出其口,更擅自矫诏逼迁上皇,罪不可赦!他唯一顾忌的只有殿下和本宫二人。现在皇上已陷入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