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万树桃花映小楼(2 / 3)

剑雨临州 往也 2720 字 2023-05-29

注定,这是逃不掉的命运。  正如明哲说的那般,现在的韵儿,不是当初的小穹,她俩之间差的不仅仅是那段记忆,就连性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等她找回那段丢失的记忆,或许她便能做回真正的小穹。当然想找回那段丢失的记忆,可是不那么简单便能办到的,其中的曲折跌宕,还需亲身体会。  “我若是小穹,那你是岂不是我哥?为何我想不起和你在一起的曾经?”韵儿还是不相信事实。  “我还是那句话,小穹是小穹,你是你;凌云是凌云,我是我,彼此之间有关联,但不可将二者混淆。现在的你是婉仪,不是小穹;现在的我是明哲,不是凌云,你不能单以过去的事来评现在!”  明哲的话还是那么蕴涵玄机,一般人可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就算是与明哲最亲近的鸢儿,听完他这一席话,恐怕也难以理解明哲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哲,你就不能说简单些吗?你的话我一句都听不懂!”韵儿的脑子接近崩溃的边缘,明哲说了这么多,她听懂的也就那么一点。谁是小穹她这下明白了,可明哲的一席话弄得她云里雾里的,或许一两句话便能理解的,偏要说这么多,现在好了,她更听不懂了!  “听不懂,便不听!你只需记住,曾经的你是小穹,至于后来经历了什么,为何阴差阳错便成了南宫世家的独女,这些事等以后我再慢慢告诉你,不必急于一时!”有些事她现在是想不通的,明哲也没指望她能够明白一切。  “明哲,咱们现在去哪里?”从山上一路走来,韵儿还不知道明哲这是要去哪儿。  “还能去哪儿?当然是应天府呗!难不成你现在就想回去跟鸢儿他们会和?”明哲反问道。  “难道你不想吗?”韵儿把这个问题原封不动还给了明哲。  “想却也不想!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咱们和鸢儿他们背驰而行,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安全到了洛阳?不知道他们是否一切安好?我本来打算忙完这边的事便赶回去,与他们会和,可我没想到居然会遇到这种事,不过这件事也让我想明白了许多——有些自以为不能说的事,与其藏在心里,一声不吭,不如说出来,一吐为快,省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就拿李义山和叶梦然来说,若是当初李义山能把一切说清,跟叶梦然商量一个两全其美的对策,或许他俩之间便不会产生隔阂,也不至于抱憾终身。有些事明明是件小事,最后却演变成大事,大多都是‘自以为是’在作怪。我自以为时间可以抚平一切,可时过境迁,我已不复醒。这些事我本不想现在告诉你,可我又不想重演李义山和叶梦然的悲剧,再加上你的执着,那我便破例一次吧!反正这些事你早晚会知道。早说晚说,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即便你知道了真相,也改变不了现实。”  李义山和叶梦然的故事,对明哲来说,感受颇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告诉韵儿她的身世,正是受了李义山和叶梦然的影响,若非经历这一遭,明哲或许还要将此事瞒下去。现在的生活很好,他不想打破现在的美好,更不想破坏韵儿的生活。  当初他和韵儿在茶楼初次见面,便极力掩饰自己的身份,正是不想闯入韵儿的生活,打搅她当下的安宁。他明明知道韵儿就在相府,却从未想看她一眼,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他知道一旦这样做了,那他和南宫明这些年来付出的努力都将白费,甚至会给韵儿招来祸端。他克制住了自己,坐在窗边,远远地望向相府,心里的苦涩远胜于那杯茶。  直到后来,画舫遇刺,让他想明白了,即便逃过了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京城看似繁华,却处处暗藏杀机,一不小心,性命便交代在那里了。他不可能让韵儿置身险境,即便以自己的性命作为代价,他也要带韵儿离开那个凶险之地。南宫明也知道京城看似平静如镜,实则波涛暗涌,他把韵儿锁在相府,便是不想她身处险境,虽然做法苛刻了些,但他的出发点和明哲一样,都是希望韵儿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不必搭理那些烦心事,也不必担心风云诡谲……  韵儿不知南宫明的苦心,只看到了他苛刻的一面,却无视了他做这一切的目的。南宫明从不计较这些,他不在乎韵儿如何看待他,即便把他当作一位狠心的父亲,他也宠辱不惊。只要问心无愧,哪怕韵儿怨恨他一辈子,他也毫无怨言。在他心里,韵儿就是他的女儿,女儿再怎么胡闹,作为父亲的他唯一给予的便是无尽的宽容。南宫明同意明哲带走韵儿,也是不想她在京城继续待下去,南宫明虽是当朝丞相,权倾朝野,终有不及之处。和明哲一样,他唯一的软肋便是韵儿,在京城他能给予韵儿最大的保护,却也不能保证韵儿不受任何威胁。起初他不肯放韵儿离去,是因为他舍不得韵儿,但仔细考虑一番,他更不希望看到韵儿受到伤害,更想韵儿自由自在地生活,他答应了明哲,与明哲做了一笔交易,若是明哲让韵儿受到伤害,哪怕只是一点点,无论天涯海角、山陬海澨,南宫世家的铁骑也会找到他,从他的身上践踏而过!这是南宫明亲口说的。南宫明之所以能坐上宰相的位子,绝对不是仅靠脑子,他身后的铁骑,可是号称天下第一。这些话只有明哲和南宫明两个人知道,他可不敢告诉韵儿,万一韵儿借此为把柄,他真的拿韵儿一点办法都没有!  “明哲,你真的是我哥吗?”  “难道你还不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