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第32章 专家(1 / 4)

等到上河村第二轮晚稻抢种下去,变得郁郁葱葱的时候,隔壁下河村第一轮的稻子都还没进入收割季。

早前上河村种植早稻,其他生产队还在看笑话,说他们稻子种下去的时间太早,到时候收成肯定不好,再说一年种植两季,这土地的肥力也吃不消。

以前光听说再往那边可以一年种两轮,但那是因为那头的温度更高一些,一年之中适合水稻生长的时间也更长。

上河村的位置有点尴尬,属于两不沾,种植两季便有些吃力不讨好。

有这个时间,倒不如多种点红薯土豆,毕竟这东西也能填肚子,而且产量更高。

谁知道顾建国居然真的把肥料申请下来了,而且早稻的生长趋势十分不错,压根没有被气温和光照影响,迎来了大丰收。

其中固然有顾明东优化粮种的功劳,更有吴巍提供的种植技术和顾建国呕心沥血的照顾,这才产生最后的好结果。

这可把周围的生产队羡慕的不行,自从上河村双抢开始一个个都上门向顾建国打听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问题。

顾建国也不敝帚自珍,该怎么做一样样告诉他们,今年是不可能了,但明年还有机会。

这时候生产队已经交完了公粮,留足了来年的种子之后,便把分口粮提上了行程。

顾建国现在是大队长,以前也兼职着生产队会计的工作,这会儿实在是忙不过来了,就把顾明东拉过来当会计和出纳。

这年头生产队的干部都是没有工资补贴的,平时也都是要下地干活赚工分,名头带来的更多是荣誉感。

顾明东没推辞,拿过账本啪啪啪打起算盘来,将原本乱糟糟的账本整理了一遍,再次回到顾建国面前的时候,账本变成一目了然的清晰。

交出去的公粮,留下的种子已经种到了地里头,剩下的还得先留出来年的化肥、工具、养猪等可能需要的花费。

撇开了这些预算支持,剩下的才能作为社员们一年的口粮。

又因为上河村生产队刚从一年一季水稻,换成一年两季,其中计算越发的繁琐。

但这一切在顾明东眼中不成问题,很快就梳理的清晰明了。

顾建国瞧了都觉得纳罕:“都是一样做账,你这账本看了就清楚,三叔前几年都白做了。”

顾明东笑道:“之前去镇上遇到马秘书,向他学习了一下。”

顾建国忍不住感慨:“马秘书是个实在人,那次王书记不信,他在路上还说要帮忙周旋,你跟他打好关系是对的。”

这话顾明东只信一半,马秘书为人油滑,是个八面玲珑的。

他们俩能保持时不时的联系,主要还是上河村生产队越来越好,马秘书觉得将来可能用得上,所以这关系才能维持下来。

“这次遇上马秘书,他还提过王书记把咱们生产队大丰收的事情往上报了,希望能得到上头的奖励,不过暂时没消息。”

“咱干生产是为了党和人民,也是为了自己能吃饱,没消息就没消息。”

叔侄俩一块儿核对了账本,确认无误,分粮的事情就放在了十月份第一天。

“同志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们生产队迎来了大丰收,按照规矩,生产队的这些粮食是不能够提前分的,得等到第二季水稻收割,到时候年底再统一分。”

“但是我作为大队长,知道同志们这大半年来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为了有力气干活,这段时间家里头的粮食也消耗不少。”

“所以我向上打了报告,申请今年提前分粮食,分了粮食,同志们都能填饱肚子,这样下地干活儿才更有劲儿,争取晚稻一样做到大丰收。”

顾建国在员大会上一番鼓励,在社员们的欢呼声中才宣布分粮正式开始。

他也是多般考虑之下,才同意提前分粮,毕竟不能粮仓里头塞得满满当当,却让社员们吃杂粮和野菜填肚子,这样人哪里撑得住。

晒谷场上,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一个个都说:“今年亩产那么高,说不定分完了粮食,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白米饭了。”

“你想啥呢,收成是好,但交完公粮就不剩多少了,不过能多分一斤两斤也是好的。”

也有人说:“地里头还种着晚稻呢,等这一批收上来,咱肯定能吃上。”

这时候征粮的任务重,一年到头干下来,粮食得被征收走大半,农民的口粮不足是常态。

上河村生产队这边,田里头种植的主要以水稻为主,但实际上老百姓平日的口粮,大部分得靠杂粮补充,土豆、红薯、南瓜三大样才是主力军。

虽说现在自留地的大小有限制,但乡下有乡下的办法,收获的季节总是不缺蔬菜吃,相比起来大米饭就稀罕多了。

好一些的人家,比如顾明东,舍得吃舍得用还有钱,这才能经常吃上白米饭。

差一些的人家,比如刘寡妇一家,一年到头主要吃杂粮,什么蚕豆、玉米、芋头都是锅里头的主食。

尤其是农闲的时候,打开锅盖,里头就零星的几颗白米饭,这才是普通人家的常态。

杂粮虽好,但吃多了容易烧心,而且饿的快不说还容易放屁,这让社员们心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