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董甘泛,这个名字不错。(1 / 2)

次日,相国府。

“嗯,你们觉得意下如何?”董卓眉头紧锁,他看着面前坐着的两人,询问他们的意见。

蔡邕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我觉得不错,如果能实行下去,那招募官员的主动权便在我们之手,而且所有任命的官员都有真材实料。”

董卓点头,看向刘艾。

刘艾道:“我认为这个办法可以尝试一下,毕竟这几年天下局势不稳,各地的官职缺口都比较大。”

“而我们所认知的人才并不能填补这样的缺口,只能听从其他人推荐,这其中滥竽充数,心不在朝廷之人数不胜数。”

“而且关东地区的诸侯,也是乘机将自己的人送上仕途,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如果这科举制能实行下去,那天下的寒门子弟乃至平民也有上朝为官机会。”

董卓今早听到甘泛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非常认同。

他就是寒门出身,父亲不过是个颖川小吏,若还在颖川,他董卓或许还能看着这寒门身份接触颍川大世家,借此登上仕途。

可惜后来他父亲被调到了西凉,导致这寒门子弟身份更加不值钱。

自己想要登上仕途只能另辟蹊径,所以年轻的时候,董卓当了游侠,在西凉四处游历。

认识了不少部落的首领,也是因此,他得到了登上仕途的机会。

加入了西凉的军官体系,在刺史府任一名几百石的军官。

最后凭借军功,一步步获得西凉三明的赏识,更是得到入京机会,成为郎官。

想起这数十年的艰辛,董卓不由得长叹一声。

现在天下人反他,就不是看他出身不好。

这其中最看不起他的便是袁氏,因为他之前在袁家门庭下任过职。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当过一阵子听话的狗。

如今之前的狗突然起来站在他们头上拉屎,这群人自然不爽。

董卓也不爽,就是因为出身不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错的。

他不过是想学习那霍光,挽留这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而已。

他董卓何罪之有?

一想到这里,董卓刚刚失落的心,燃起一阵怒火。

“好,既然你们二人也觉得可行,那便上禀陛下。”

“这第一件事便如此了,现在我提第二件事。”

董卓正准备开口,便被刘艾打断:“相国,这第二件事也是甘泛所提?”

“刘长史,正是,今日主公所说的三件事,皆是今早公子所提,只是他意不在朝廷,便不在此处与二位商讨。”田仪道。

董卓点头,说道:“他确实不喜欢,以老夫之见,不过是想避嫌而已,毕竟老夫现在是丞相,他不想风头盖过老夫,所以想以相国府的名义提出这三件事。”

董卓自然明白甘泛之意,这三件事如果成了,那功劳便是他董卓的!

甘泛如此做法,让董卓非常满意,因为董卓现在最缺的就是拉拢人心的机会。

“哈哈……相国果然收了一个不错的义子!”刘艾感慨道。

“不饱的出身也不咋得,只是普通民户出身,若是可以,真想让他跟着老夫姓。”董卓叹气道。

董甘泛!

这个名字就不错。

“哈哈……不说这个了,咱们继续第二件事!”

“那就是兴办学堂一事!”

“兴办学堂?”

蔡邕、刘艾二人一听,眼睛亮了起来。

蔡邕连忙问道:“相国,您真有意愿搞这个,这可是要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今朝廷的开支,还有西凉军开支就已经很大了,如果要办这学堂,那费用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且效果也并不好,大汉多少帝王实施这一国策,但后面基本都是不了了而之。

因为天下书籍皆掌控在世家大族之手,想让他们拿出给学堂分享,简直比登天还难。

皇宫虽有各家典籍的收藏,可大批量地抄录所需要的时间与金财太大了,皇室根本承担不起。

再说天下上万学堂,每本典籍就要抄录上万本,就算让那些抄录小吏,十二时辰不间断地抄录,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本。

若是想将所有典籍抄录上万本,那至少得数百年时间。

朝廷根本支撑不起这笔庞大的支出。

“嗯,不错,不饱的这个提议就是配合科举制的推行,如果没有学堂,让天下人皆有学习的机会,怎么让他们进行县、郡、州、朝四试的科举!”

“这……”

蔡邕与刘艾面露苦色,他们不是没想过这个,只是却没有把握。

“不瞒主公,学堂一事,恐怕没有那么多钱。”田仪拱手道。

“这一点倒是不急,不饱他已经想了对策。”董卓摆手道。

“额……”

蔡邕与刘艾顿时来了兴致,他们想知道这个大块头脑子里都装了些什么东西。

“你们走过来,老夫给你们看看!”董卓提议道。

刘艾三人起身,走到董卓这边案桌前。

只见董卓拿出数枚印章,以不同顺序印出三行字,说道:“你们看,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