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2 / 2)

可在这几天,天气又暖和起来。

烈日将整个北京城近受眼底,走在路上的行人头上,挤满了汗珠。

北京的天气变化多端,景物也是变化的。

到了九月份,李君岚送给带着大红花的卫建红一支英雄牌钢笔。

之后,卫建红还给寄了两封信,直言说大学没有想象里的好,有的同学只有小学毕业,听不懂课,记不了课堂笔记。

李君岚看过就烧了信件,也没有回信,卫建红也没有接着给她寄信报怨上学累、上学苦。

1973年,年初

有一回,刘父让她多看看初中课本,说:“……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走后门’现象,有些地区和单位情况比较严重,有干部滥用职权,违反招生规定‘走后门’……今年可能要改革。”

刘君岚点头应下了。

某位领导的复出,他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先期步骤,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推行1973年的大学入学‘高考’。

其实,当时的措施是很温和缓慢的,除了原来的那些‘标准’,也就是——工农兵群众推荐,领导审批,‘政审’,体检合格,另外必须具备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于是,导致了73年出台的‘高考’。

1973年6月份大学招生工作开始时,机械厂宣传墙上贴着招生通知,列出了各个学校招生专业和人数,很详细。

这一回给到了机械厂二十几个名额,不必李君岚开口,自然而然有名额摊到她头上,行政部大姐还让她请假回家复习。

李君岚没有拒绝她的好意,谢中华也写信寄到她家里,让她用心一些。

在家里呆了一个月,到了7月份,李君岚的考场是在北京四中。

第一天考数学。

李君岚认真审了所有题目,数学题必答部分是初中数学的一般代数几何,立体解析几何还是作为选答题。

考试时间还有一半,她选择做一半题目,空了一半题目,在考六十分与五十分之间,她保守的选择了五十分。

出了考场,父母亲请了假在校门口等着她,他们默契的没有问考得如何,只问她:“小岚,告诉爸爸,想吃什么?”

“想睡觉。”李君岚扶着李父的腰背,坐上了自行车后座。

“行,等全部考完,告诉爸爸想要什么?”李父慈爱地笑道。

第二天考语文和作文,考题和试卷发下后,作文的题目是根据当时的政治批判运动,写一篇文章,说白了,就是一篇‘批判稿’。

自从72年全国上下公开批判了林、彪,林、立果的‘571工程纪要’。

73年报刊广播没日没夜的批判唯心主义的先验记论,唯生产力论等等。

这一回,这个分数不好把控,她只是将广播的内容抄录一遍。

第三天的化理,她思来想去将分数控制在三十分。

三天高考结束后,她便一脸平静的回了机械厂,同事问她考得如何?她只笑。

只有谢中华私下问她,她才说:“考得不好。”

谢中华搂着她,安慰道:“你还小,明年再考。”他是了解这场活动里,学校的教学情况,也不怪学生考不好。

可,一下月后,由人民日报的‘一张发人深省的答卷’开头,讲述发生在辽宁省知青考生张铁生交白卷的事——

据说,知青张铁生在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他却在试卷背面写了一封‘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

得了‘白卷英雄’一称。

……李父与谢中华默契地没有在李君岚前面再提高考之事。

这件事把73年的大学招生工作推迟了近一个月。

‘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也影响了1973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考分越高越没有学校敢要,被录取者多是成绩平平甚或中下者。

也导致了73年和其后几年,直到77年底正规高考为止,全国大学产生众多低质量的‘工农兵大学生’。

机械厂二十几名的考生,被录取了一半,李君岚也在其中,还是北京大学,李父是为她高兴的,而谢中华是哭笑不得,最后亲着她的额头,道:“在学校好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