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变美丽的第一百零五章(1 / 3)

晚报不像电视台, 新闻组拍了那么长的视频,回去随便剪剪都能留下很多精彩瞬间。而日报的宋记者,同样在剪彩当天拿着相机不停的咔嚓咔嚓,换了好几卷胶卷,最后却是百里挑一, 只能从众多素材中挑选一张刊登。

那天从现场返回羊城的路上, 跟宋记者同去的两个学生, 就为这篇报道的主题讨论了很久。

宋记者是老前辈,以他的风评和资历, 熬个几年说不定也能升副主编了,因此像他这样的地位, 很少需要亲自撰稿了。不过体制内都讲究“尊老爱幼”, 晚报这种省级报社也不例外, 老前辈不亲自动笔,是因为要好好“指导”后辈, 培养优秀的青年骨干。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前辈都会用心“指导”后辈, 宋记者算是他们当中比较爱提携年轻人的前辈了, 每次跟欣荣打交道他都带上了自己的学生, 像年会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去拿好处的活动都没落下学生。每次报道也让真正撰稿的学生在背后署了名,拿到的润笔费也有分给徒弟——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本分,毕竟真正干活的是他学生。

可是在社会上, 并不是你付出了就有收获, 宋记者资历深人脉广, 他就算昧下了学生的好处,学生又能拿他如何?说不定最后还要感谢他,至少他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

不过许昕华愿意跟宋记者保持来往,就是因为发现他有所坚持的原则,否则公司第一次年会,晚报的林副主编向他们递了橄榄枝的那次,她完全可以抛下宋记者,直接跟林主编来往,人家是副主编,肯定比宋记者的权限大。

这几年里,欣荣和晚报的关系日渐亲密,宋记者带的这两名学生跟欣荣自然也相当熟悉,欣荣财大气粗,每次请他们出席活动,都少不了各种辛苦费润笔费,拿人钱财当然要好好做事,针对欣荣希望小学报道的主题,两个年轻记者也是认真思考过,各抒己见。

女学生觉得省电视台先采访现场村民的这个角度就很不错,见微知著,从小人物入手,反而更能体现欣荣希望小学这个工程的伟大性;男学生则从政/治角度入手,认为欣荣希望小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欣荣集团紧跟dang和政府的号召,支持教育事业,努力回馈社会,国家需要更多像欣荣一样负责任的企业,这也符合领导人对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

宋记者最后选择了男学生提议的主题,一个原因是省电视台已经从群众入手了,晚报就该有自己的特色;其次,则是因为他们是欣荣邀请的几家报社中,最有份量的一家,欣荣应该会保留他们的报道作为成绩和履历的证明,那他们就需要为欣荣歌功颂德。

确定了主题,配图也就很好选了,宋记者选定了剪彩的合影。当时主席台上四个人共同剪彩,许昕华和郁白文,剩下两位是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小学校长。

不管在哪个年代,能往乡村跑的年轻教师大都是靠情怀,但是能坚持留守在乡村的,一定是那群上了年纪的教师,他们或许学历不算很好,教学能力也不是最强,却能够矜矜业业、踏踏实实的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初挑选教职人员的时候,欣荣也在他们能力和责任中间犹豫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更稳定的教师,因为小学的升学压力还不算很大,加上农村小学当前要做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就学环境,不要再出现无学可上的状况,所以教师团队的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欣荣希望小学的校长,就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乡村教师,教育局来的人也跟他年纪差不多,虽然他们也很郑重的打扮过,可分别往许昕华和郁白文身边一站,立刻把两个年轻老总衬托得超凡脱俗了,像素模糊的黑白照片都无损他们的丝毫气质,尤其是唯一一个女性的许昕华——这张照片把许昕华拍得有多出色,从许大哥和许二哥昨天买了数十份报纸,小心翼翼剪下照片保存起来,简直是当作“传家宝”的架势,就能看出来了。

有关自己的照片和报道能登上晚报头条,许昕华当然也很自豪,甚至充满了成就感,能做一个有点影响力的人物,谁又甘愿一辈子默默无闻呢。

只是,许昕华也有自知之明,他们能被省级报纸和电视台报道,已经是运作后的结果,她哥甚至称这是光宗耀祖,短短一天通知到了所有认识的人,要不是他们不在老家,她哥估计还想摆流水宴庆祝。奢望登上国家级报刊?许昕华自己做梦都没想过。

而且日报速度也太快了吧,晚报昨天才刊登,他们今天就点评了,给人的感觉就像关注已久。

可是日报如果真的早就有这个意思,晚报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到,因为日报转载晚报的新闻,不只对欣荣有巨大的影响,名义上的撰稿人宋记者也绝对是直接受益者,凭他跟许昕华的交情,他要是提前知晓,许昕华也能知道。

排除前面两个可能,那么最大的可能是……

许昕华眼神复杂的看着日报上面四个标志性的在字迹,耳边回荡着小伙伴们难以置信又难耐激动的声音。

“要不是没人敢伪冒日报,我都要怀疑这份报纸到底是不是真的了!”

“唉,你们说咱们公司上了日报,那国家台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