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在皇后宫中用过晚膳后,何殊没有多留,就直接回了自己所住的东宫。

在东宫的时间,是何殊处理她个人名下产业的时间,每天都会有多位前来禀事的掌事等着侯见。

这也是何殊无比期待她爹能生个儿子,可以名正言顺的接过太子之位的原因所在,她这辈子过得实在辛苦。

比她前世还要苦,在她前世,好歹是从她大学毕业后,一边读研究生,一边干兼职时,才开始感到生活辛苦。

在那之前的二十二年,她一直过得还算轻松潇洒。

这辈子她却是从三岁起,她就承受了本不该由她承担的重担,活得劳心费力。

可是受上辈子的三观习性影响,何殊深知自己所处的位置,也知道自己身上的所背负得责任与义务,怎么都无法选择摆烂。

更何况她这辈子是生活在封建王朝,让何殊十分担心自己若无法辅助亲爹当个好皇帝,会被人给推翻统治。

毕竟不管是当太子,还是当公主,都建立在当皇帝的人是她爹的基础上,她爹若是坐不稳皇位,她这个太子的下场势必也会很凄惨。

不想这辈子再次英年早逝,何殊只能选择两害取其轻,让自己辛苦些。

先帝早年是个明君,曾为大安开创了几十年的盛世。

可是随着他日益年迈,精力大不如前的同时,还要面对膝下十来个儿子争储夺嫡。

各种权利争斗搅得朝野上下都乌烟瘴气、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沉重、生活艰辛,说是民不聊生都不为过。

正宁帝登基时,所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困局,整个大安百废待兴,朝廷却难以维继,朝堂上的众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大多都只想着争权夺利。

对于这么个烂摊子,正宁帝可谓是完全束手无策,因为他不仅没有从政经验,性格说好听些是温和仁善,说直白点,其实是耳根子软,性格软弱无主见。

何殊只得站出来,一边绞尽脑汁的帮正宁帝从那些世家豪门口袋里搞钱,一边挥着大刀梳理、整顿朝堂上的势力。

好在先帝晚年再怎么糊涂,始终将兵权牢握在自己手中,给正宁帝这个继位者奠定了一定基础。

当然,这也是先帝在年老体衰的晚年,仍能斗赢他那些儿子的关键所在。

站在前世的巨人肩膀上,积累了许多理论知识的何殊很清楚,掌握武力,固然能让她与正宁帝享一时太平,但是长此久往,势必会暴露出更多的弊端。

所以靠着用那些不怎么光明的手段搞到一些发展资金,勉强堵住当前的一些大窟窿后,她就开始整合手边资源,开始做起生意。

这些生意涉及方方面面,既有肥皂、玻璃之类的暴利产业,还有精盐、白糖、印刷等在传统技术上升级的产业。

这般过了两三年,才成功让国库与私库都逐步变得宽裕起来。

如今九年过去,随着何殊与朝廷合作的生意越来越发展壮大,她个人名下的东宫产业也已遍布大安国内外。

朝廷与她自己的私库都日进斗金的同时,何殊需要为之付出的辛苦也非常人所能想像。

完成在商业与军中的基础布局后,何殊已经彻底不在乎自己将来能否一直顺利的当太子,乃至继承皇位,毕竟她现在已成功将大安命脉把握在手中。

而她用心准备的这一切,其实也是为了应对正宁帝能为她生个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弟弟,或是她为女儿身的真相曝露后的局面。

因为这两种可能都会为未来带去难以预料的未知发展,她肯定要拥有足够的自保之力,毕竟她当了这么多年太子的身份,实在敏/感。

如今眼看她爹这辈子没什么生儿子的可能后,何殊只有继续当太子,等着将来登基继位这唯一的选择。

这样以来,她只需在尽量捂好自己这容易教人起异心的马甲的同时,更加努力的经营好自己的势力。

只有当她在朝野上下的势力足够强大,在民间享有足够崇高的认可与尊崇,在大安的影响力大到超越传统思想对性别的固有印象后,才能无惧一切。

甚至是在将来光明正大的当女帝,即便从内心来讲,何殊是真心不想这辈子都要过着需要日理万机的辛苦生活。

知道太子回来,东宫属官太子詹事徐从义立刻快步上前迎接,他的职务本是替太子打理东宫事务。

可是何殊的情况特殊,她被立为太子后,大半时间都与皇上形影不离,跟着上朝,或是在御书房中听政议政,还是皇上唯一的‘儿子’。

在太子地位无比稳固的情况下,用来给太子练手的一干东宫属官,便基本失去了用武之地。

好在何殊向来奉行人尽其用的原则,在自己不得闲的情况下,更看不得别人闲着,最擅长给人安排各种工作。

徐从义就成了负责打理东宫产业的管事,随着东宫的产业越来越发展壮大,他这个大管事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寒窗苦读多年,才能进士及第,进入朝堂。

虽然没能混成大权在握的重臣,但是能在之前那混乱的朝局中屹立不倒,逐步升为三品大员,徐从义的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当年被排挤到东宫时,本以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