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1 / 2)

以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惩治几位官员后,总算没人再敢跑到正宁帝面前说道四,勾起正宁帝心中的那点心虚。

随着时间再次来到即将举行亲耕礼的日子,有了二人在去年默契配合的成功经历在前,正宁帝可谓是身心轻松,毫无压力。

何殊也没有什么压力,将注意力都放在玉米、土豆种子的分配上。

从今年起,这两种作物就算是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采收后,自行留种即可,大半都可用来食用。

关于玉米与土豆的食用方式与禁忌,都已随着这两种作物的推广种植,告知给百姓知道。

去年为了给公主减轻思想压力,何殊特意将东宫存的种子拿出一部分,让东山府的受灾百姓在洪水彻底消退后补种上。

虽然种得比较晚,但是因为那边的气候还算温暖,后来的收成还不错,由朝廷拨款,让当地官府购回那批收获留种后,完全可以在今年免费发往给那些受灾百姓种植。

当然,不管是什么地方,都需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尽量用荒地或次等地,还需轮种,好地主要用来种植小麦与水稻在、大豆等大安传统植物。

土地是广大农村百姓的根本,官府一再宣传强调用好地连续种植这种高产作物,会让好地变成废地的危害,百姓当然也不敢冒险。

虽然何殊很希望百姓们都大丰收,不仅能让百姓们早日实现温饱,也能让大安多建个可以装满粮食的储备粮仓,可是何殊更清楚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

不在最初之际,就定下相应的规则,让相关规则深入人心,后来再想扭转百姓已经养成的习惯,不仅艰难,还会难以成功。

借朝廷在邸报上公开那些被篡改的历史真相后,何殊终于决定借此机会,挖掘出邸报这一早就存在的利器的潜力,让其实现更多功能,类似报纸的功能。

在当前的这种大环境下,何殊不敢正式开报社,实现所谓言论自由,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就容易出现失控局面。

但是借助早就存在的邸报,宣扬朝廷的某些最新动态与决议,适当引导一下民间舆论,让各地百姓也能通过邸报中可公开部分的内容,及时了解朝廷某些政令的修改与实施情况,官员的一些升迁消息等,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听到何殊的这个构想,正宁帝有些不大理解。

“朝廷颁布的政令,公开的决议,为何要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就算我们这些年一直推教化工作,可是真正识字的百姓,终究只是少数,他们能懂什么?”

何殊耐心解释道,“正因他们不懂,我们才要努力让他们懂,鼓励他们主动去了解,去关注,甚至是参与某些政令的制定与实施,让他们意识到,大安不仅仅是我们老何家的大安,同时也是他们的大安。”

例如此前的税改方案,在具体实施时,也曾根据通过不同方式提交上来的建议,进行综合的考虑后,做一些不影响核心内容的修改。

真要论起来,那其实就是一个让百姓初步参与到朝廷政令的制定与实施的案例。

在打压与处置掉一批带头抗拒税改方案的官员后,这几年来,新税改方案实施得相当顺利。

从中得到实在好处的普通百姓们,对缴税的事相当配合,那些掌握着大量土地的豪族迫于形势,不得不售出大量土地,从而减轻自家的税赋压力。

那些几世同堂的大家族,为了可以少缴税,也像何殊所预计的那样,纷纷选择分家分户口。

再加上农作物产量在近几年得到逐步增加,综合算下来,朝廷这几年的税收不仅没有减少,还少了许多因征税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与纠纷。

毕竟就算是那些初时被糊弄,或是怀着质疑的态度,认为新税改方案中可能藏着陷阱的人,也不得不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承认这份真正惠及普通百姓的税改方案,是真的为老百姓好。

正宁帝不懂什么叫做主人翁思想,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国家荣誉感到与参与感,所以他很难理解何殊的这番解释。

“这大安,本来就是我们老何家的天下,也是所有大安百姓的大安啊。”

可是对于现在的那些普通百姓而言,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或者是有人能让他们相信,跟着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一切,他们还真不在乎大安是谁家的天下。

何殊有些头大的继续解释道,“先帝弄丢大安的那么大一块地盘后,不惜篡改历史,粉饰太平的行为,可以说是遗祸无穷,它会让百姓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连皇帝都不在乎大安领土的完整,会轻易放弃大安领土与百姓,父皇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种情况下,您对大安朝廷又有多少信任与归属感呢?”

读书人能通过书籍来认识这个世界,获知那些历史,而普通百姓不需要那些,他们只会将自己所知道与经历的一切,都化作相应的语言与态度。

那些读书人不知道的真相,也会化作百姓们口中的故事,从而口口相传。

正宁帝皱着眉头想了一下,不用代入普通百姓,只需代入他还是一个穷郡王时,试想一下,当时若有谁说说可以给他钱,保证他与家人的人身安全,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