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知青在这乡下也不容易啊,吃不饱穿不暖的。”
众知青:谁都可以吃不饱穿不暖,但绝对不是赵森宇。
知青点的人都知道,赵森宇家里条件好,他吃的很好,时不时还能去城里的国营饭店里打牙祭。
苏婉儿听了牙痛,可她不能在赵森宇面前说他不好,只能委婉地说,“我们赵知青人品高尚,不会要你这粮食的。”
“别啊,不是什么精贵的东西。”陈伟业打开袋子,“喏,就是一些番薯和土豆。”
苏婉儿目露不屑,这些东西大概不会入赵森宇的眼吧,假惺惺地说,“别了,他有粮食,不用你的。”
“是啊,赵知青吃还是能吃饱的。”
“你也不容易,还是把粮食带回去吧。”
瞧瞧这些人,坐着说话不嫌腰疼,正主的态度都没有他们强硬。
陈伟业心想,闺女说的没错啊,果然这些人都是抠门鬼,只想着占便宜,都不知道感激是什么,赵知青给他们上课,他们得了好处就不想他收礼,如果他收了,那大伙儿都得送,这就是集体利益受到了危害。
幸好陈伟业来之前,已经受过闺女的培训。
他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我的一份心意,不管赵知青缺不缺,都请赵知青收下,做人不能太不知好歹,跟白眼狼一样,我就想啊,我闺女受益,记住了赵知青的好,我也想,赵知青离开杏花村回帝都上大学之后啊,想起杏花村,也觉得我们好。”
这便是人情味,送的不是最贵的,但送的是一份心意,同时也能缓解知青和村民之间的矛盾,不让彼此嫌弃的。
知青下乡是苦的不情愿的,干活最累最苦时,村民冷眼旁观,知青看不上村民,村民又不想热脸贴冷屁股,但村民也不是不知恩的,受了知青的好,也会回馈给知青。
这一番话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愣住了,知青和村民之间就像有一条无形的界限,他们彼此需要,但又彼此看不上。
赵森宇神色微动,反手握住陈伟业的手,“谢谢你,这份礼我很喜欢,没人不喜欢粮食。”在这个缺粮的年代,食物便是最珍贵的礼物。
其他知青面色各异,陈伟业摆摆手,“不算什么,你收下了我就放心了,家里还等着我吃饭,我先回去了。”
“嗯。”赵森宇隐约有点明白陈竹的意思了,他将收下的粮食放进了自己的柜子里。
还没等他出门,同屋的黄志安忽然开口,“你上课上的很好。”
赵森宇微怔,“谢谢。”
“我之前有些瞧不上你,以为你就是靠家里,靠你这张脸,可我现在才知道,你靠的是你自己。”黄志安叹了一口气,忽然站起来,拿出了一些票,“我身上没什么东西,就、就一些票,你看有没有有用的,有就拿些过去。”
赵森宇看着他,他有点别扭,“我总不会比不上乡下人吧,他们知道感恩,我就不知道了?何况,你也确实辛苦,而且你回帝都了,手里还是得有些东西才行,别两手空空的惹人厌。”
他是听李建斌说过一句,赵森宇家人不是很好,怎么不好,他也没问,但他想,受了赵森宇的恩,做了赵森宇的学生,总是要懂礼数。
“谢谢你。”赵森宇说了一句,慢慢地挑了一些,不多,四张用得上的布票。
陈伟业高调地给赵森宇送粮食的事不知怎么地被宣传出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没送东西的人都不好意思了,午休的时候,不少人就聚在一起商量要送什么,照着场景看来,大多数都会送,没人送钱,都是送票送粮食。
送太轻不行,送太多也没能力,听说陈伟业那一袋粮食值三块钱,那就比拟这三块钱来就好。
便是一开始完全想白白蹭课的苏婉儿,最后也送了三块香皂。
当老师的都有工资,没道理冷了一心为他们的赵森宇。
于是,赵森宇每天收东西,尽管他说不要,他们还是会送。
当然也没人埋怨陈竹,虽然她是第一只出头鸟,可她的行为是拉近了村民和知青的距离,连村长都对陈伟业夸了陈竹好几句。
农村人可不会只占便宜,也是懂得礼数,懂得知恩图报。
但,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同样的想法。
渐渐的,班级里的人开始少了,从一开始的五十几人,到最后,剩下了三十五人。
有的是家里不肯出东西,学生待在教室里有些不自在,好似自己真的占便宜,尽管他们心里想着占便宜,可不能被人背后议论,于是悄然离开了。
有的则是学了几天,觉得自己不想读,也退了。
学习班风风火火,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地学习。
赵森宇对陈竹的手段不得不佩服,直白一些,就是交学费,可经过她的嘴宣传,这事成了体谅他有难处,感谢他无私的奉献,经此一事,他的形象一下子就在人们眼中高大了。
毕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