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陶国公适时出来打圆场:"司徒枢密使所言太重,太子也不过是顾忌押送粮草的效率,怕太过繁琐的对账检查耽误输送粮草罢了。"随着陶公之言,其他懂事的老臣也纷纷打圆场,总算给足了储君台阶。不过最后,晋仁帝还是采纳了司徒晟的谏言。他说得对,当年负水之战,也是因为粮草不及时,害得杨巡铤而走险,在调拨粮草的途中遇袭。从宫内出来的时候,太子心里憋闷的郁气,简直要直冲云霄了。陶国公见太子脸上还有郁气,便邀请太子到陶府饮茶。到了陶国公的书房,太子忍不住跟他抱怨道:"这个司徒晟,还真是蹬鼻子上脸,要跑到我的头上作威作福了!"陶国公劝慰太子道:"如今他在陛下跟前正得盛宠,殿下不要在陛下的跟前,跟他起争执了。"太子听了这话,心里的郁气更盛:"原本和谈得好好的,都是李成义那厮作祟,害得苛察遇害,搅黄了议和。那李家父子原本不得重用,如今却分了大半兵权,眼看着招兵买马,这是要分我兵权不成?"自从泰王倒了以后,太子一直积极运作,想要在兵司掌权,可是晋仁帝一直迟迟不肯放权。眼看着静妃倒台,老四被流亡,而他正可以借着这次议和向父皇彰显才干。可惜司徒晟和李成义横插一脚,怎么不让太子气闷?"殿下,所谓国之储君,不出错便是大善!您什么时候将这份道理悟透,行事必然顺畅得多。"太子没少听外公说这些中庸之道。可是他急于向父皇证明自己,这种心境却是旁人不会懂的。众多皇子里属他记事最早。他亲眼见过父皇有多疼爱那个方良娣所生的婴孩,仿佛除了他,别的都不是亲生的一般。随后因为方良娣丢了孩子,又病死。父皇将罪责归咎到他母后身上,对他更是不喜。若不是母亲出身大族,而自己又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这太子之位,父皇可能宁愿给了老六那个窝囊废,都不会传给他。他自幼不被父亲重视,甚至还有些隐隐的厌恶。这是太子心底之痛,他渴望跟父王证明自己有定国安邦之才,怎么可能甘心做个守成的庸人储君?最要命的是,他最近才知道,原来父皇委托了司徒晟去查访那个丢了的三皇子的下落。依着司徒晟的才干,定然会追查到底。虽然这么多年来,他那个三弟可能早就变成一捧黄土,不知埋在何处了。可父皇惦记着这事,太子心里总有不落地之感。就在这时,陶国公又说道:"眼下要紧的,还有一件事。陛下要开始填充后宫妃嫔了,可是你表妹也不知是不是被家里管得太严,一板一眼的,就是不开灵窍啊!"眼看着入宫的几个女官里,有一个萧姓女官已经趁着给陛下献酒的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推拿绝活,趁着为陛下按摩头部的机会上了龙床,得封了淑仪。随后又有两个武官的女儿被陛下收入后宫。可是陶雅姝每日却是老老实实地在太后跟前伺候,在陛下身前露脸的机会,那是从来都不把握。陶国公这么说,是希望太子在宫里替表妹找一找内宫的门路,点拨一下她。他自从被司徒晟言语敲打之后,便偷偷去查了父皇的起居注,却发现陛下尚能御女,而且上一个怀了龙种却没有保住的情形就发生在二年前!那时宫里保不住胎,是因为静妃专权,生怕人分宠。如今宫里没了落胎的能手静妃娘娘,说不定他的父皇以后还要再给他添些弟弟以前太子对表妹入宫为后的事情乐见其成。毕竟是陶家人,入宫之后,也会全力辅佐他的。可是现在,太子有些疑神疑鬼,杞人忧天。他在想,若是表妹陶雅姝得宠,真的立为皇后,她再为陛下添得一子,难保她不会为自己的儿子谋算前程。而外公还会像现在这般,尽心尽力地为自己打算吗?就像司徒晟说的,前朝的皇帝可是生生熬死了两任太子,又立了个襁褓的婴儿为国储啊!所以陶雅姝不会博圣心,正合太子的心意!从外公的书房出来,太子路过花园的时候,抬头便看到了正在剪花的四姨母陶慧茹。她看见太子快快不快的样子,拉着太子说了好一会话。陶雅姝的母亲吴氏在一旁的水阁上看见了,忍不住皱眉跟一旁的贴身嬷嬷道:"去看看,又在那搬弄什么是非呢?"那嬷嬷一听,连忙派个小丫头去探探,可还没等人下水阁,那边就散局了。不怪吴氏这般厌恶自己的四姑子,实在是因为陶慧茹在陶雅姝背后搬弄口舌,犯了吴氏的忌讳。她老早就跟丈夫说过,无事不要再让陶慧茹回来,她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宅子,总回陶家作甚?可是每次听到这,丈夫陶海盛都会不耐烦道:"她又没改嫁,便是陶家的姑娘,回自己家怎么了?你作为嫂子便这般态度?"吴氏知道陶海盛一向心疼这个形同寡居的妹妹,心眼偏得能跑三里地。在他看来,自家妹妹全无错处,全是她这个当嫂嫂的不对。而且吴氏最近也很心烦,懒得跟陶慧茹花费精力。只因为宫里的女儿不省心,枉顾太后的暗示,压根没有往陛下跟前凑的意思。这时间久了,太后她老人家也看出来了,便找了吴氏暗示。表示陛下年岁大了,这立后也得立个懂得心疼人的。雅姝这丫头什么都好,就是为人太寡淡,连冲着陛下笑笑都不会。陛下这般年岁的人,也不能在被窝里捂着个冰块不是?所以太后的意思,就将雅姝放在她身边好了,至于陛下那边,就算了。听说太后最近很是爱宠那个刚刚受封的萧淑仪,偏偏那位淑仪的家世也不错,若得了陛下爱宠,前途不可限量。转头再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