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痴情皇帝负心妃八十六上(2 / 3)

书中游[快穿] 月下清泠 2174 字 10个月前

腹地,这一路他走了一个月。大原皇帝前生是做了什么好事,竟然拥有这样的江山。

高丽号称三千里江山,实际上如何,他这个高丽右相却是心中有些底的。

此时他进入大原皇宫的大明宫,他没有进紫宸殿或含元殿,但也远远见到那魏魏拔高的浩瀚宫殿,百级台阶,似如登天阶,中间帝王专道的雕龙丹墀透着迫人的威严。

高丽的皇宫连大原的官员府邸都不如。

他如刘姥姥进荣国府似的看到那些宫殿暗暗心惊眼热,还是前头引路太监提醒,他才跟着前往含凉殿,这是夏季皇帝日常办公的场所。

但见殿中天子坐于书桌之后,当朝枢密赵崇义、御史郑冠文、王进、尚书右仆射李政道、鸿胪寺卿张孝明候在殿中。

这虽不是大朝会,崔敏浩也不禁敬畏这大国气象,步入殿中,恭敬地叩拜在地。

“下国使者崔敏浩参见上国天/皇陛下,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天/朝/上国之皇帝为“天皇”,当初大隋盛世时,各方来朝,称隋帝为“天可汗”,倒是没有人说过“天皇”这个词,这高丽人却说了出来。(注:“天皇”不是日本原创的词,唐高宗、武则天当时就称二圣,为“天皇、天后”,日本人学了去,并延用到现在。)

这一礼,倒也引得在场大臣心中对崔敏浩生了三分好感,轩辕凌恒微微一笑,说:“平身吧。”

“谢天皇陛下!”崔敏浩又先呈上敬大原为上国、向大原称臣的国书。

高丽现在的官方文字当然是汉文,国书交由鸿胪寺卿念来毫无妨碍。

国书极尽恭谨,也隐晦提及当初因受契丹之阻,不得不虚以委蛇,未能早日上表国书向天/朝进贡。

此等好事,朝中大臣无不不欢喜的,轩辕凌恒面上也甚悦,崔敏浩又突然跪下,说:“小使还有一件机密要事,需上奏天皇陛下。”

“哦,你有机密要事为何来奏于朕不奏于高丽王?”轩辕凌恒道。

崔敏浩道:“此事涉及天/朝一位大臣,我王如何能擅专?”

在场大臣无不吃了一惊,涉及大原的大臣,不知是哪一位。

轩辕凌恒凤目闪过凌厉之色,说:“是何人何等事,使臣这般慎重?”

崔敏浩见诸大臣在场,似不敢说,轩辕凌恒说:“但说无防。”

崔敏浩仍然不说,按理,此时皇帝应该好奇,遣散了人,然后在个把心腹陪同下见他一人的,可轩辕凌恒没有这么做。

轩辕凌恒道:“既然你不愿说,此事也就做罢。”

崔敏浩哪里能做罢,忙掏出一封信来,说:“这是我王交给我的信,是天/朝的那位大臣写给我王的。”

在场诸位大臣不禁心惊,大原的大臣怎可私下写信给番国国王?就算高丽国不算是有威胁的大国,这也是极其不妥的。

但见那信封上写着几个遒劲潇洒的字:【和戎狄,国之福,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这是出自《左传》中的典故。晋悼公时大夫魏绛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这是华夏第一次与周边少数民族主和团结的尝试。魏绛提出了“和戎五利”,而这“和戎之策”实施后,大见成效。

至现代提出的“和/谐社会”,其实也正是出自这个典故,当然这是外话。

轩辕凌恒见到这封信,如梦中一模一样,不动声色让人打开念。

御前中书舍人承担这个责任,他展信念道:“大原征北大元帅定国公魏延青至高丽国王陛下……”

听到这个开头,在场大臣都不禁吓了一跳,信中内容倒是没有什么把柄,表示推崇两国和平,当然还引用《左传》典故。不知是不是巧合,魏家势力在雍州,而雍州地界其实正是当年的晋国,定国公又刚好姓魏。

不过,听到年份是去年写的信,作为枢密史,赵崇义倒不知道这件事,这样就有点问题了。两国往来可不是小事,此事定国公岂可擅专?

轩辕凌恒面上不动声色,淡淡道:“原来是定国公奉书于高丽王,也正是一心社稷,为两国和平尽心尽力。”

崔敏浩像是松了一口气,说:“天皇陛下恩泽万里,小国臣民无不感念。大原定国公私信于我王,我王岂不感念天威,是以派小臣出使奉上国书。而定国公与小国的贸易,及迁居百姓于两国边境,我王也定秋毫不犯。”

李政道问道:“你是说定国公早与高丽往来贸易,还迁百姓于边境?”

崔敏浩像是有一点点蒙圈,却还是点点头,说:“大原定国公大人从高丽购买大量粮食和一些生铁,北迁百姓总是缺少东西的。小国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尽力与人方便,以求上国与小国成君臣之友邦。”

赵崇义也不禁蹙眉,李政道一直深恨魏无忌攻辽时牺牲了弟弟李政平,本也忌惮魏家,不禁道:“皇上,此事……”

轩辕凌恒摆了摆手,说:“定国公忠于国事,高丽国也甚恭顺,此事朕知道了。”

在场大臣也知道皇帝这是不想在外国使臣面前深谈此事了,也就不说话。

轩辕凌恒又道:“使者远道而来,张爱卿,好好招待。”

鸿胪寺卿张孝明拜道:“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