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 不破楼兰终不还(2 / 3)

短短时间,就已经打了这么多胜仗了。”

怀玉和马周带着承志他们进城,

皇帝派人传旨召见。

李世民看到承志呈上的运输物资清单后,抚须大笑,连声夸赞武承志忠心耿耿。

虽然吕宋运来的这大批物资,并不完全是勉强进贡给朝廷的,有许多是朝廷事先下单采购的,可能这么如期甚至还提前送来,并且还多运来不少,仍是让皇帝极满意的。

“臣听闻陛下亲征,我唐军兵锋所向无敌,攻城掠地无人可挡,不仅连破诸多大城,也缴获了许多粮草器械,现在又在收麦子,臣从吕宋运来的这些粮食,倒是多余了。”

“不多余,战场上粮食永远不会多余,多储备点才会更有保障。趁着现在顺风,吕宋若是能再多运输一些粮食来更好,当然,朝廷会拨钱购买的。”

太子河、浑河的下游,地势低洼,遇雨则涝,高句丽人虽费时十六年修了辽东千里长城,但对辽河、太子河、浑河等却并没有怎么疏浚治理,也没有修筑河堤,

有些季节通航就受影响。

现在的条件,一年里有半年时间,太子河能通航的河段得有四百多里,浑河能通航的河段也有四百多里,

都是可以从辽河口,直航到辽东城下、白岩城下,或是新城下的。

辽河干流运输还是大有可为的,以后把河道疏浚一下,再修堤筑堰,既能提高通航运输能力,也能帮助水利灌溉,

这辽河平原,可是很肥沃的,只是高句丽人一直没能怎么大规模的治理,年年遇雨则涝,有些可惜。

辽河若是稍加疏浚,是可以直接通航到铁岭的。

仅辽河下游修堤坝建水渠,就能垦田万顷,且还都能成为水浇地。

辽东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余粮储备,而辽东只要能够解决供给问题,那就能够稳固下来。

武怀玉跟李世民已经讨论过以后辽东治理开发的问题,首先就是疏浚河道,把河海联运搞起来,前阶段,必然还是需要中原的物资补给支持的,而海河联运,无疑是成本最低,也最快捷的。

辽河、浑河、太子河等运输搞起来,规划码头,修筑堤坝,开垦粮田,

粮足,才能军稳。

吕宋的粮食很便宜,通过海运到辽东,相比起从中原内陆调运到辽东,依然还更省时省力省钱,

皇帝也是拍着武承志的胳膊说,吕宋能运来多少粮食,朝廷都要,价格上还能比现在这批再上浮一点,绝不让吕宋吃亏。

从吕宋、安南等地买粮调粮,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影响到中原粮价。

按以往经验,若是从内地大量购买粮食,哪怕是朝廷出钱购买,也会引发粮价的上调,

哪怕朝廷这些年建了不少常平仓等,但大宗粮食的调动,还是会引发很大连锁变化的。

其实今年皇帝亲征高句丽,

从河北河南河东江南等地调拨转运粮食,已经引的粮价一直在上涨了,虽然朝廷一直在调控粮价,但民间百姓对于战争的担心,还是使的不少人开始囤粮,价格也就一直在缓缓上涨,到如今,斗米十二钱了。

虽然这比起当年隋朝征辽时的粮价还是较低的,但比之贞观三四年时斗米才二三钱,还是涨了不少。

“臣回去立马再召集组织商船主,从真腊、林邑、扶南、室利佛逝等南洋诸国采购粮食,然后海运来辽东,”

“嗯,辛苦爱卿了。”李世民说着,还从身上解下一块玉佩送给武承志,以示嘉奖。

两个车夫推三石粮,千里迢迢运到辽东,这三石粮还不够他们路上口粮,陆运的成本太高。

而一条船可以载千石,甚至几千石。

还有一点就是,南洋那边的粮食采购真的便宜,哪怕加上海运的成本,算下来依然远低于内地征粮陆运。

就算从河南江淮等地征粮运到登莱,再转海运,成本也高。

武承志得到鼓励,也就大胆的提出了一个请求。

“吕宋气候一年可两三熟,可就是极缺劳力,大片的荒地无法开垦种植,臣斗胆请求,希望能够用粮食换一些高句丽奴隶回去垦荒种粮,

这样吕宋也能向辽东输送更多粮食。”

皇帝听完,捋须大笑,“你这个请求根本不是问题,现在辽东这里不缺奴隶,缺的是粮食,是盐茶布匹棉花,你万里迢迢乘风破浪运粮前来,朕这点要求自然能满足你,”

皇帝金口一开,先赏赐了武承志一百个奴隶。

然后说这批运来的物资,就用高句丽奴隶结算,武承志直接在辽东码头装奴隶走,价格上还能给他优惠些。

以后吕宋运输粮食布匹棉花药材等物资前来,可以直接换成等价奴隶运回吕宋垦荒种粮。

反正这些奴隶,送到幽营,或是青泥浦、石马津港,也是要出售的。

皇帝高兴大批物资送达,当天还特赐宴招待了武承志一行。

晚上,怀玉跟承志爷俩抵足而眠。

“陛下晚宴时,直接让我回程时,把船上全装满奴隶,这些高句丽奴隶运回吕宋,划算吗,好管吗?”

“拿粮食棉花蔗糖药材这些换奴隶,怎么算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