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话:辣椒(1 / 2)

松山村的大人要么都是在地主家做长工短工,要么上山打柴,要么在家里里里外外的忙活,也有一户打猎为生的。

这山菌出来了捡山菌的大都是半大的娃子们,背着背篓的,提着篮子的,在山里跑来跑去的,时不时摸两个野果子吃的,也觉快活得很。

不管捡多捡少,回去都不会挨骂,像宋秋和张梨花这样认真捡山菌不想着玩的少。

这不,宋秋刚经过一片坡,就见王虎子正爬到一棵树掏鸟蛋呢。

她说了句让他当心点别掉下来,就继续往前去了。

钻进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宋秋就在一棵松树下发现了三朵挨在一起的松树菌,又大又新鲜,忙小心的捡起来,放在背篓里。

直起身接着往前头去,没走两步,就在坡下的草丛里发现了一丛伞把菇。

这可是好东西呢,比山菌还贵,能卖上十文一斤呢。

她忙蹲下来,小心的将这丛伞把菇捡了起来,单用了一片大叶子包起来放在背篓里。

许是今儿运气有些好,宋秋刚转过了一个坡地,就又在坎子里发现了一丛伞把菇。

这丛伞把菇比刚才那丛还要多,起码有四五斤呢!

满眼睛都是铜板子,宋秋乐得跟只老鼠一样,立马猫下身去,小心的将这丛伞把菇捡起来,再放进背篓里,背篓就满了,不好再装山菌了。

她便打算先背回家去,正好也要回去吃饭了,吃了再来捡。

出了松树林子,张梨花正往这边来,下意识的往宋秋的背篓里看,就看见了伞把菇,登时双眼放光。

“阿秋,你今儿踩狗屎啦!竟然捡到了这么多鸡枞菌啊!大发了呀!”

宋秋不由抽了抽嘴角,“你才踩狗屎了。”

张梨花嘿嘿一笑,扒在宋秋的背篓上往里头看了又看,想着多看几眼,说不得她待会也能捡到一丛呢!

背着背篓回家,老袁氏见孙女竟捡到这么多鸡枞菌,也是高兴的不行,“这玩意儿贵,比吃肉了呢,大集许是难卖掉,咱明儿一早上镇上去卖。”

十文钱一斤的东西,是金贵,肉才十二文呢,乡下地方买的人许是少,当然还是要往镇上去妥当一点。

既是要往镇上去,那就得再多捡些山菌,毕竟往镇上一趟不容易。

宋秋帮着烧火,老袁氏麻溜的唰了锅,放水洗米,煮上一锅菜稀饭,正好把晚晌饭的一起给煮上了。

将蒸笆放在锅上,摘了一个刚长大的嫩茄子来,和着一把清亮亮的辣椒洗了丢在蒸笆上。

锅里的菜稀饭煮得差不多了,茄子和辣椒也整熟了,老袁氏用筷子将茄子和辣椒都夹出来放到小对窝里,洒上几颗盐,再放上两头蒜,拿给烧火的宋秋,她就接着去切肉去了。

宋秋接过来,就拿着杵子舂捣起对窝里的茄子和辣椒。

不得不说,她穿越的这个地方,同她前世生活的老家好些风俗都是差不多的,说不定后世就是他们那个地方呢。

就比如这道茄子舂辣椒,她小时候在老家也是没少吃的。

锅里的菜稀饭已经煮好了,老袁氏拿了陶盆来将菜稀饭都装出来,用竹刷子把锅唰干净,然后从碗柜里捧出小油罐子,舀了一小勺的一半豆油放进锅里。

油烧热之后,下切好的肉丝进去炒。

宋秋将茄子和辣椒舂的溶烂烂的了,就放到灶台上,看她奶挥着锅铲炒菜。

说起这铁锅炒菜,按原身的记忆,也是从几年前才开始慢慢普及到平民百姓家里的。

就跟辣椒和好些蔬果一样,也都是这几年才开始普遍种植的。

豆油这些是早就有了,但因为铁金贵,也只有有钱人家用铁锅用了许久罢了。

不过几年前,朝廷又开发出来了不少铁矿,对铁的管制就没有那么严了。

像这样一口大铁锅,一百五十个钱一口,家里稍微好点的,咬咬牙也能买下。

关键的是炒菜好啊,总比从前用罐子煮巴煮巴的好。

宋秋正这么想着,就见她奶将切好的肉片放下去用锅铲翻炒几下,撒了几颗盐,丢进切成块的胡瓜,然后就掺了一瓢水,盖上锅盖开始闷起来。

忍不住就抽了抽嘴角,果然,即便是炒菜了,也跟从前水煮的没啥差别,就是从罐子煮换成了铁锅煮罢了。

等到菜上桌,宋秋捧着一碗菜稀饭,伸出筷子夹了块肉片,肉片煮得绵绵实实的,有点柴,就一点盐味,也没其他的味道。

吃惯了麻辣菜的嘴巴还真是有些吃不惯。

满菜园子的辣椒呢,她奶都想不到切了辣椒炒肉。

对了,辣椒才刚刚普及没几年,大家都是咋吃的?几乎都是拿来和茄子一起蒸了舂着吃的,倒是少有炒的。

且辣椒一红透过了季,大家好像也任它红了烂了,收够了籽,只等来年再种就是。

从原身的记忆里提取出这点,宋秋扭头看着那院子里的辣椒树,目光微微一亮,有了些许想法。

但现在还不到时候。

吃过饭,老袁氏留在家里处理山菌这些,宋秋就背上了背篓,在院子里喊了声梨花,等隔壁的张梨花背着背篓出来,两人就一起往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