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话:村祠(1 / 2)

雨下得极小了,不穿蓑衣也不打紧。

一路往村长家,细雨落在身上,衣裳也就是润了些,湿不透去。

对于好好的唐太公突然要见他们,三个人的心里其实是忐忑的。

因着下雨,昨儿他们在山上的事这厢都还没来得及好好商量个对策呢。

正忐忑着,眼见着村长家到了,可前头的唐明德却并没有进去,反而继续在往前走,张杨忍不住问道:“明德叔,不是见太公吗?这是去哪儿?”

唐明德没有回头,只应了一句,“太公在村祠等你们。”

村祠。

宋秋的心一下子有些沉重起来。

这是要做什么呢?

难道跟昨晚山上的事有关?

要不然,她想不到好好的唐太公为什么要找他们。

可为什么要在村祠呢。

说起这松山村的村祠,那也是有的故事说的。

宋秋记忆里还有关于村祠的事情,虽然她并没有去过。

这是村里的祠堂,供奉了牌位,可他们松山村二十四户并不是一个宗族一个祖先,照理说,是不用建什么村祠的。

可当年唐太公的爹,却建了这么一个村祠。

且是唐太公的爹当年自发出钱建的,并没有经过村里。

里头供奉的,没有多余的人,全都是当年亲历那场大灾而逃到这里的人。

宋秋的高祖奶奶,当年那个坚强到最后只带着一个儿子跟着这些人逃到这里的人,牌位也被供奉在里头。

除此之外,往下,像她太爷爷,也就是她爷爷的爹,当时年纪还小的,比如几岁的娃娃什么的,过世后牌位就没有供奉在这里头了。

村里其他人家也是一样。

听说里头供奉的牌位统共也不超过三十个。

依唐太公的爹的话说,他建这个村祠,只是为了做个念想,毕竟,当初他们这些人,一起经过了最难最难的一段路。

当然,唐太公的爹不是最先去世的,也不是最后去世的,当时那些人中比他年纪小的人多。

后头交到唐太公手里,陆陆续续将该放进去的牌位都放进去之后,这里就锁起来了。

所以,往前这村祠一年到头都不会打开一次的。

只有唐老爷子才有钥匙,只有他才会进去。

说是百年前,只是近百年前而已。

那场大难,至如今也就不到七十年的时间。

这座村祠的年纪,也不过五十来年。

当时建时就用的青砖瓦片,又有唐老爷子常年看着,时不时叫后人修缮着,眼下看着,还像新房子一样。

院门打开,不大的院子里打整的干干净净,没有菜园子什么的,倒是两边都种了树。

中间的路铺了碎石头,直通前头一座大房子。

大房子上挂着一块自写的匾,上写村祠二字。

除此之外,这院子里,再没有多的了。

此刻,村祠大门大开着,进了院子就能看到里头门边不远的左边位置上坐在一方圆椅上的唐老爷子。

唐明德在后头关了院门,就不往前头去了,只让张杨三个自个往里头去。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得抬步往里头去。

这还是他们长这么大,第一次进村祠。

就是村里其他人,也不一定来过呢。

三个人一起进去,就在门边不远,见了唐老爷子,都老老实实的叫人,“太公好。”

唐老爷子坐在圆椅上,拐杖放在一边没拿着,他抬了抬手,看了看三人,嘴里道:“阿秋,给你高祖奶奶磕个头去,张杨和梨花,也给你们太爷爷磕个头去。”

宋秋听话,老实的去了,张杨两个也没有多问,规矩跟着来了。

明明张宋两家当年逃到这里活下来带着孩子的都是妇人才对,张家那位老祖先应该也是高祖奶奶,不是太爷爷才对。

但三人都清楚,这是说的张杨两个的亲爷爷,李大锤的爹。

听说那时候他就比唐老爷子小两三岁,一个家人也没有,跟着其他人逃过来的。

后来去得也早,李大锤还将将讨媳妇的年纪,就去了。

上方一排排的牌位落的字也简单,就是谁谁谁之牌位,连妇人都冠的自己的姓名,不带夫姓,所以也就能从姓名辨认出来哪个才是。

宋秋飞快看了一眼,就老老实实的磕了三个响头,这才爬起来。

三个人都磕了头拜了祖先,唐老爷子这才指了指前头的位置,让他们站过来。

然后在三个人之间来回看了看,最后落在张梨花身上,“梨花,你来告诉太公,昨儿你们去山上究竟干什么了?”

冷不丁被第一个点到名,张梨花心里吓了一跳,忙就想去看身旁的宋秋和张杨。

对着唐老爷子,又在这个村祠里,刚刚又拜了祖先,还有这么多牌位看着他们,她好像撒不来谎了。

“这个……昨天晚上太公不是问了吗?我们就山上砍柴的,后来我哥他听着动静跑去凑热闹去了,我们等他,这才等到了天黑了……”

唐老爷子点点头,又看向宋秋,“阿秋,真的是这样吗?”

被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