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 / 2)

顾双宅门手记 云峤 1243 字 11个月前

进了院门,十分肃静,不见一个上来嘘寒问暖混脸熟的丫鬟下人。

顾双暗笑,看来这传闻中五毒俱全的四少爷也不是那么不堪,比起三老爷还是强上不少的,就是不知三老爷年轻时是个什么景况。

说不定比七少爷还要老实?

正想着,就听四少爷道:“小妹,你七哥将来的院子和我这儿规格一样,都是二进的,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耳房通着东西厢房,一边有跨院,另一边是一片很小园子,栽两棵树罢了。总体虽然小了些,但是清净,房里人惹你生气了,尽管往他那儿跑。”

九小姐嘟着嘴道:“才不去找七哥,我生气了,他总是先骂我,让我反省。”

四少爷又笑起来,点着九小姐的鼻子道:“当心叫你七哥听见。”

这下愕然的不光是九小姐了,顾双也忍不住四下张望着,怀疑七少爷就在院里。

先入眼的是那座唯一的跨院,院门半开,说不出的清冷寥落。

顾双自进门起就有种怪异的不适感,总觉得诚意堂里藏着古怪。

四少爷已进了正房,顾双赶忙跟上去,正在撩帘子,耳边就传来九小姐的叫声:“四哥你骗人啊,七哥根本不在。”

顾双也只看见空荡荡的房间,最显眼当属中间那张四房的黑漆方口大桌,桌上摆着一套精致绝伦的房屋烫样,每间房子只有拳头大小,却钉是钉、铆是铆。

细节处,小到从屋脊上的鸱吻到廊柱下的柱础,无论颜色还是材质都和真实的别无二致,门窗甚至能自如开合。

“这是……四哥的院子!一模一样啊!”九小姐像见了珍宝一般,从四少爷身上跳了下来,扒着桌角睁大了眼睛,执意要掀开正房的屋顶,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三个米粒大的小人,恰对上此时的三人。

小孩子总是喜欢这类近乎于过家家的小玩意儿。

四少爷道:“你仔细看看,牌匾上写的是什么?”

九小姐凑近了去看,字太小,认不清,她一字一顿地念着:“临、流、堂……是不是临流堂啊,素馨?我之前抄过的诗里有这两个字,什么来着……”

看着小女孩苦思冥想的样子,二人不禁发笑。

四少爷道:“快想起来,我也好奇呢,临流堂原本是伯祖父年轻时的院落,就是那位奉先帝之命出使瓦剌,后来执臣节亡故于瓦拉王庭的伯祖父。”

顾双闻言心头一凛——没想到广宁侯府还出过这样的英烈,再一想,四少爷称他为伯祖父,若是当年他能平安回到大周,侯府也轮不到如今的老太爷做主。

再看看四少爷轻描淡写地提起这件往事,九小姐又一脸懵懂无知,不由得生出沧海桑田之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然而后人也未必爱惜先祖以命搏来的荫庇。

想到这里,顾双的声音不免染上一丝苍凉:“想必和那水渠有关吧,小姐前日刚抄过的,前唐韦应物的‘临流一舒啸,望山意转延’,这儿地势开阔,向东恰能望见钟山。”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大周太_祖皇帝和开国功臣的陵寝散落在钟山北麓。

远山一带,日影昏沉,更衬出此地的凄凉冷落。

四少爷暗想:“原来这丫头颇通文理,怪不得七官另眼看待她,还在老太爷面前指名道姓要带她去新院子,我倒要诈一诈,这二人到底有什么猫儿腻。”

他对九小姐道:“这不是诚意堂的烫样,是你七哥那边的,老太爷赐名‘履贞堂’。”又问顾双,“你说说,‘履贞’二字是何典故?”

国朝科举,除了四书之外,还要从五经中选一部作为自己的本经。读书人也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思,考虑到五经的难易,选诗经的最多,易经次之,书经又次之,春秋、礼记因内容庞杂、佶屈聱牙,最不受世人待见。

顾明廷在私塾授课,曾讲过《易经》,顾双耳濡目染,算不上精通,却也听说过“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此乃第十卦,履卦第二爻的爻辞,意思为履天之道,天道自衡,心怀幽隐,自成吉兆。

但这些显然远远超出一个丫鬟该有的知识范围,顾双自认没有心比天高,也不希望命比纸薄,便摇摇头,一副很羞惭的样子。

四少爷笑道:“别假装了,你家少爷不曾和你说起吗?”

说完,暧昧一笑,那意思仿佛在暗示顾双,她的伪装早已被看穿了,弄得顾双后脊骨阵阵发凉。

四少爷有心卖弄,将典故从头到尾讲解了一遍,九小姐才不管什么天道人道的,听得直打哈欠。

门外忽然传来笑声:“阿瑞,你这是现学现卖!七官才和你说过的,你就到九妹妹这儿来显摆。”

进门的是二少爷,他是四少爷的胞兄,二人容貌相似,都是面如冠玉,长眉入鬓,目若点漆,唇边常带三分笑意,只是二少爷到底年长些,看上去稳重许多,也不像弟弟那样喜欢穿月白、出炉银这类时新颜色的衣裳,而是通身朴素沉稳的青袍。

倒和七少爷如出一辙。

顾双想着,眼前就出现了熟悉的身影。

七少爷随后进了门,见到顾双也是一怔,继而眼神闪躲,径直坐在太师椅上,漫不经心似的道:“我们还有些